大英新闻 发表于 2025-10-10 15:41:24

场镇建设管理提升丨从政府操心到群众上心 内江以场镇“之兴”破题城乡融合

<p><strong>近日,从内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传来消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内江市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四川省委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建制镇场镇建设管理提升行动的生动实践给予高度肯定,并专篇刊载向全国住建系统推广《四川省内江市实施场镇建设管理提升行动打造美丽宜居小城镇》。</strong></p><p>国庆中秋长假,在外工作的杨晓玲回到市中区朝阳镇,与往年假期相比,“场镇不堵、停车有位、散步有广场”的体验感,让她感觉回家更轻松、舒服了。</p><p></p><p>去年以来,内江聚焦群众需求,通过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方式,在全市大力实施场镇建设管理提升行动,补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让小城镇不仅成为农民就近城镇化的“落脚点”,更成为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联动的“连接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p><p><strong>功能提升:</strong></p><p><strong>从“补短板”到“优体验”,让场镇更有烟火温度</strong></p><p>“两平方公里的场镇,每天来来回回要走上七八趟,好几万步。”正式实施场镇建设管理提升行动后,威远县龙会镇党委书记王朝拿着场镇地图,实地对功能布局、车流动向、空闲地块等情况反复摸排,确保后期规划精准。</p><p>建制镇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属性,既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也是城市体系末梢节点的承载地,起到模拟承载产业集聚、分担县城功能、支撑县域发展的重要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p><p>近年来,内江通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推动城市、农村两端实现了显著变化,反观场镇这一连接两端的重要环节,不管是管理机制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如人意。</p><p></p><p>2024年3月,内江结合实际,经过深度调研、系统研究,在抓好城乡两端的同时,作出在全市由试点先行到全域铺开的全面推进建制镇场镇建设管理提升行动,从整体上提升建制镇场镇建设管理水平。</p><p>内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项,按照“群众想要什么就干什么、缺什么建什么、差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尊重场镇发展及经济现状,实事求是,以解决好车子乱停乱放、棚子违规搭建、摊子占道经营、渣子收集清运、房子安全隐患等“五子”问题为切入点,确保各项民生政策实实在在落在群众需求的每个点上。</p><p></p><p>“车子”,是龙会镇群众的集中诉求。龙会镇场镇常住人口8000余人,现有私家车400余台。加上位于威远至内江的交通要道上,来往车辆较多,只要车辆乱停乱放,就会出现道路拥堵,碰上逢年过节,堵塞情况更加严重。“最严重时曾堵车超过半小时,连孩子上学都因交通堵塞而迟到。”谈及昔日场镇的拥堵状况,居民夏平不禁发出感慨。</p><p>王朝介绍,在收集群众的意愿和想法后,与规划、交警部门再实地考察、反复研究,并形成建设方案:锁定三处弃土、建渣等废弃材料堆积场,修建成临时停车场,使全镇最大停放量可达800辆,即便按节假日最大车流量来计算,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停车难问题。</p><p>内江各镇按照统一原则,以“建新、改旧、提质”三措并举破解“五子”困局,让场镇设施从“能用”向“好用”转变。</p><p>在“建新”上,内江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向“边角地要空间”。目前,66个镇盘活81块闲置地、批而未供地,将昔日的“脏乱角落”变身停车场、口袋公园、健身广场;在“改旧”上,内江对场镇设施开展“全面体检”,目前已更新改造农贸市场36个、公厕114座;在“提质”上,聚焦破解场镇“污水难题”,目前更新改造污水管网85.8公里,实现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p><p><strong>环境焕新:</strong></p><p><strong>从“治脏乱”到“创品质”,让场镇更有宜居颜值</strong></p><p>“以前街上垃圾随处见,现在垃圾分类有‘甜城码’,扫个码就能上门回收,镇里也和城里一样干净!”威远县镇西镇居民王大爷的话,折射出内江场镇环境的“颜值跃迁”。</p><p></p><p>在实施场镇建设管理提升行动过程中,内江瞄准“脏乱差”痛点,以精准施策推动场镇从“整洁”向“精致”升级。</p><p>资中县高楼镇也有同样的烦恼。“高楼镇是典型的农业镇,场镇建设较早,存在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较差两大难题。”高楼镇副镇长肖波坦言,要投入大量资金搞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就当前情况而言“力不从心”。</p><p>经过深入调研、分析,高楼镇最终从场镇环境治理和市场经营秩序整治方面入手,并以300家商户为切入点,巧用“积分制”创新推动“创场镇建设管理示范商户”责任制试点工作。工作内容为通过开展“门前五包”(包环境卫生、包镇容整洁、包公共设施完好、包秩序良好、包绿化美观),引导人人参与管理,共同营造维护高楼形象。</p><p>评比中,该镇选取镇干部、社区干部、商户、群众、网格员、保洁员6类代表共48人,组建评比考核评委库,对每月商铺落实“五包”情况进行评分考核,形成占比分别为10%、80%、10%的好、一般、差三个等级,并给予相应奖励。“对商家而言,这是一种形象、口碑的代表。”资中县龙禧大药堂有限公司高楼镇门市负责人表示,对试点工作十分支持并积极参与,将以实际行动守好自家门口“责任地”。</p><p>“治理脏乱差,我们必须跳出‘人海战术’的传统思维。”内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个场镇结合实际情况作出了不少“接地气”的探索——</p><p></p><p>在环境卫生治理上,市中区白马镇将清扫保洁“托管”给专业公司,定人定岗、分段包片,垃圾“日产日清、满仓必清”,让“干净”成为场镇的“标配”。</p><p>针对“空中蛛网”这一视觉污染,内江出台专项方案,推动“新建线路全入地、存量线路全规范”。东兴区田家镇就结合道路改造,在地下铺设管道,将1.2公里线路“藏”入地下,曾经杂乱缠绕的线缆消失不见,场镇天空恢复了“清爽通透”。</p><p>针对场镇秩序的“堵点”,内江创新“交警赶场”机制,6支执法小分队“跟着赶集日走”,在人流车流高峰时段流动巡查,劝导乱停乱放。</p><p><strong>治理赋能:</strong></p><p><strong>从“政府管”到“大家建”,让场镇更有持久活力</strong></p><p>“场镇建设得好不好,我们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资中县鱼溪镇居民张珊珊的话实在。停车方不方便、菜市建得合不合理、卫生扫得干不干净,内江始终以群众满不满意来作为评判标准。</p><p>在场镇管理中,内江不执着于“政府单打独斗”,而是要激活群众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p><p>党员联户,让场镇建设“贴着民心走”。内江深化“党员联户+”制度,按照“人熟、地熟、情况熟、热情高”要求,组织镇、社区党员“包片包段包户”,用院坝会、座谈会倾听民意。比如,资中县鱼溪镇48名党员,仅在2024年就召开23场议事会,收集150条群众需求,解决100条,从“增设健身器材”到“优化公交线路”,每一项决策都带着“烟火气”,让场镇建设真正“民有所呼、我有所应”。</p><p>综合执法,让场镇管理高效又精准。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规划、城管、交通等力量,内江组建33支镇综合执法队伍,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比如,东兴区郭北镇一支22人执法队伍,年内解决130个场镇问题,从“乱搭乱建整治”到“占道经营劝导”,执法力量“沉到一线”,破解了“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的难题,让治理效能“提上来”。</p><p>群众自治,让场镇活力“聚起来”。内江推动“五社联动”与“微自治”,引导群众“说事、议事、主事”。在威远县镇西镇,该镇组建“社会志愿者+社区小组长+基层网格员”队伍,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环境治理、纠纷调解,年内解决群众小事难事200余件。如今在镇西镇,“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深入人心,场镇管理从“政府操心”变成“大家上心”。</p><p>从“功能缺位”到“设施完善”,从“环境脏乱”到“宜居宜业”,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内江场镇建设管理提升行动,不仅让64.51万场镇居民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更探索出了一条“以场镇发展带动城乡融合”的新路径。</p><p>“相信当小城镇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当宜居环境成为吸引人才回流的‘磁场’,内江定能以场镇之‘兴’,为四川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写下生动注脚。”内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p><p><br style="font-family: Noto Sans SC; font-size: medium; text-wrap-mode: wrap;"/></p><p><br/></p><link rel="stylesheet" href="//dyxrmt.cn/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G2f" id="wcn_editor_cs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场镇建设管理提升丨从政府操心到群众上心 内江以场镇“之兴”破题城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