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英新闻 首页 走进大英 历史人文 著名人物 查看内容
真正让“遂宁效率”成为“遂宁品牌”

张治平

2017-9-8 00:00| 发布者: 大英县人民政府| 查看: 68| 评论: 0|来自: 县政府办    

摘要: 张治平(1905-1945),男,大英县隆盛镇人,生于1905年3月。时代有田产,以耕读为业。父有四子,以治平局长。治平自幼聪颖,很受父亲器重,对他寄予了很大希望,希望他读书成才,长成为国之栋梁。治平深解父意,6岁始入私塾,用心攻读,成绩往往名列前茅,先生喜欢,学友爱戴。民国七年(1918)进入蓬溪县高小校读书,民国十年(1921)考入遂宁县第三师范学校。三年功课,成绩一路领先,民国十三年(1924),19岁的张治平以较高的学业成绩考...

    张治平(1905-1945),男,大英县隆盛镇人,生于1905年3月。时代有田产,以耕读为业。父有四子,以治平局长。治平自幼聪颖,很受父亲器重,对他寄予了很大希望,希望他读书成才,长成为国之栋梁。治平深解父意,6岁始入私塾,用心攻读,成绩往往名列前茅,先生喜欢,学友爱戴。民国七年(1918)进入蓬溪县高小校读书,民国十年(1921)考入遂宁县第三师范学校。三年功课,成绩一路领先,民国十三年(1924),19岁的张治平以较高的学业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在成都读书四年,受“五.四”爱国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潮影响,积极参加各大学联合举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割据的爱国大游行。于此吸收了大量民主进步、爱国的思想。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现状,他深知“国弱挨打”的道理,悟出:国强先需人强。民国十七年(1928)大学毕业以后,他说服父亲和家人,要求去日本留学。受着封建礼教桎梏的家庭,虽然同意他留学,但先决条件是先完婚再出国。无奈之下应允,草草完婚即准备留学考试。

   民国十八年(1929)春,张治平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获准以公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盛夏,张治平踌躇满志东渡日本。在士官学校学校日语和军事。日本那种先进的生产力,较高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的思想理念使张治平大开眼界,更增进他“富国强兵”思想。三年留学,他精通了日语和日本精深的军事理论,极大地增强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正在发动和准备侵华战争,并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战争,占领中国东三省,且矛头直指华北大片土地。张治平对留日华人学友说:“今日用心学习日本军事正是为来日击败他们!”

    1932年秋,张治平学成归国,主观上希望从戎报国,但因是公费留学,工作分配受着国民政府制约,被安排到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任秘书。在偶尔回乡的日子里,他结识了蓬溪县女中校长蒋蕙茹,时间一长,双方建立了恋爱关系。1934年春,父母包办成婚的发妻因病故去,这年年关他回家正式与蒋蕙茹结婚,之后育有一子。

    民国二十六年(1937),家乡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民不聊生,这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又在卢沟桥发动兵变。张治平心中如焚,多次请缨要求从军抗日。国民政府批准了他的请求,安排他到四川省陆军军官学校任教官。在军官校,他将在日士官学校所学尽心尽数授给在职军官生。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爱国思想。这些一届又一届毕业的川军军官纷纷走向抗日前线,以卓越的战功甚至为国捐躯回报张教官。

    抗日战争越打越糟,“亡国论”思想充斥着国民政府军。张治平心急如焚,再次请求到抗日前线去。1942年夏,他被批准任正在前线作战的国民革命军21军30师政治部主任兼副师长,佩大校军衔。几年间,日本军占领中国大片版图,国民政府被迫迁至重庆。川东和湖北以西是日军入川必经之路。张治平等率领21军30师与日军纠缠,转战于湖北长阳、巴东、宜昌一带。1944年春节之际,他代表30师回重庆汇报请示部队因人员牺牲太大要求补员和军需等问题,经上级批准回乡与家人团聚,到前线几年以来第一次回到家乡。当家乡父老问及抗日战争情况和前途之际,他说:“抗日战争一定胜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战死疆场保家卫国,争取战争的胜利。”他将刚两岁就离开自己的儿子易名勇武,以表示自己的决心。

   治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诺言。1945年春,法西斯军队在各占领土地上节节败退,抗日战争显现胜利的曙光。想尽快结束东亚战争的日军疯狂进攻,企图打开入川要口。张治平等率领的30师被两倍于己的日军包围。在完成牵制敌人,给大部队构成对敌包围的任务以后,张副师长率部突围。战斗打得十分惨烈,部队减员甚重,张副师长身负重伤扔指挥战斗。敌机对突围部队实施轮番轰炸,治平壮烈殉国。

   1946年7月2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任张治平少将军衔。同年,乡人在隆盛镇犀牛山为其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云:“张君…以身许国…抗敌成仁,重于泰山。虽身逝名存,垂后而列国史…西蓬俊杰,民国干城,可歌可泣”。


qrcode
手机扫码,畅快体验!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