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小农机”用出扶贫资金“大实效”,用活扶贫资金,“一洼水”也能变成“一眼泉”。通过农事服务,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机械化生产又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村民花钱不多,就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农作机器,从而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是谋准使用方向。发动村集体、贫困户以扶贫贷款入股,合资购置玉米播种机、水稻收割机等各式专用农机。今年以来,已在23个村发动筹资570余万元,购置各类农机56台。
二是定好服务标准。根据机耕、机播、机收、烘干等不同服务类别,按60—80元/亩不等收取服务费,通过聘请或内部培养方式配备农机操作员,收益由村集体代收代管。已提供水稻机收、小麦机播作业服务13800余亩,惠及农户1380户,形成收入97万余元。
三是定实分利规则。参照合同约定,村集体、贫困户和操作员以5:3:2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2017年已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2.1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030元。
四是实现多方共赢。机械化作业降低了生产劳动强度,有效解决了当前农村土地撂荒和季节性劳动力不足问题。贫困户乘“机”分利获得稳定增收渠道,村集体以经营收益充实集体经济,彻底告别“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