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英新闻 首页 动态信息 镇、街道动态 查看内容
真正让“遂宁效率”成为“遂宁品牌”

蓬莱镇关于村建制调整优化后的工作开展情况

2020-4-16 16:18| 发布者: 大英县人民政府| 查看: 11| 评论: 0|来自: 大英县政府门户网

摘要: 一、选优配齐干部队伍 大力实施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严把选人标准,开展40余次调研座谈,了解群众对"一肩挑"人选和村级班子搭配的期盼,前后5次召开党委扩大会,对调整前各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和班子成员履职情况,逐村逐人进行研判分析,集体研究拟定村两委班子候选人。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人事纪律,做好资格审核、公开公示等各项程序,按规定取消3名违纪违规村干部的"一肩挑"任职资格,暂停1名受到...
        一、选优配齐干部队伍
       大力实施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严把选人标准,开展40余次调研座谈,了解群众对"一肩挑"人选和村级班子搭配的期盼,前后5次召开党委扩大会,对调整前各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和班子成员履职情况,逐村逐人进行研判分析,集体研究拟定村两委班子候选人。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人事纪律,做好资格审核、公开公示等各项程序,按规定取消3名违纪违规村干部的"一肩挑"任职资格,暂停1名受到群众举报的村干部的任用资格。通过民主选举,全镇23个村实施了"一肩挑",比例达88%。对涉及调整的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选派了4名职业村支书到村任职。对在实施"一肩挑"过程中离任的村干部,按规定通过其本人自愿申请、镇党委把关、县委组织部审核,选任了15名"扶贫专干"。
        二、抓好各项工作衔接
       抓好党务村务交接,完成了涉及调整的27个村的党组织关系合并转接、公章销毁和更换、基层阵地标识标牌更新、资料台账交接等工作,对调整前各村的实物资产、债权债务等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了全面清点交接。同时下大力气抓好社会民生、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工作衔接和推进,加强调整后群众证件更换、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理清农民工、困难群众、贫困户底数,及时更改更新相关信息台账,整合衔接低保、社会救济、优抚、五保等惠民工作,使公共服务不断档、群众需求不落空。根据村建制调整情况,做好全镇贫困户的精准分类,更新了联系帮扶等相关档案台账,积极整合调整后各村在扶贫产业、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资源,抓好贫困村脱贫摘帽工作,2019年全镇252户466人脱贫,2个省级贫困村退出。
         三、精心谋划发展新蓝图
        结合村建制调整后全镇行政村区位、产业、资源等布局,科学谋划发展蓝图。重点以柑橘、九叶青花椒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抓产业多元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农村旅游资源,促进农旅融合。 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以村建制调整为契机,借助调整后资源聚合、产业整合优势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利用寸塘口水库移民后扶资金,新规划2500余亩柑橘产业连片发展区,采取"村集体+农户+业主"的模式发展经营,在柑橘投产前,镇党委政府无偿提供幼苗和技术指导,投产后,由村集体按承包面积参与分成,促进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群众增收,目前已统一采购40万株柑橘幼苗,正陆续发放给农户种植。积极发展通仙九叶青花椒"产联式"合作社,全镇1300户农户种植花椒达3600余亩,2019年总产量达60万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整合"四川省产村融合示范村"项目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新发展柑橘130亩、新建农机房1处、新建存栏1000头的养殖场1个。 深化农旅融合。依托蓬乐路、射大路等沿线的绿色农业基地和绿山微湖度假山庄等优质文旅项目,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休闲等,以文旅项目为龙头、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纽带,采用"旅游景点+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积极建设乡村旅游合作社,推进乡村旅游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将乡村旅游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相结合,推动农村配套提升、环境改善和文化丰富,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目前已完成农村户厕改5000余户,位于吊脚楼村的生物转盘已建成投入运行,各村、社区基本实现保洁队伍、保洁设施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到位,网络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全镇26个村除拆迁村外,均配备农家书屋。成功创建县级文明村9个,开展"文明家庭""卫生示范户"等文明评选200余次,加强农旅文化整合,正积极筹办"甜橙采摘节"、"青花椒采摘节"等文旅活动。
  1. 不断完善基础建设立足调整后行政村的新布局,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紧密、保障有力的农村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自村建制调整优化以来,新修建桥梁1座、修建村道路3公里、接通村级断头路5.5公里、修建11个错车道,完成福保村、凤凰沟村等村道路工程前期立项和财评。建设和整治堰塘4口,修建渠系1.1公里,新打机井63口、明井9口。
  2. 着力强化基层治理优化农村便民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按照方便群众办事和发挥现有资产作用的原则,整合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半径距离相对中心的村级办公场所设置党群服务中心,并设立相应的便民服务代办点。健全村级民事代办制度,建立完善便民事项审批、服务等权限授权清单,授权事项由村级代办点直接办理,未授权事项由村干部收集报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用好被撤并村闲置的办公场所,将4处村办公室改造为老年活动中心、童心港湾等公益服务场所。推动了公共服务资源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优化村级治理结构。根据调整后各村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人口、面积规模等情况,合理设置村干部职数和班子搭配,做好村级班子成员组织管理、行政管理职能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群众基础、履职能力等情况选任村小组长。做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对调整后新村的村社干部人选、对应职责,村级管理服务职能权限,并村后村级财务情况,惠民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信息及时公示公开。不断构建完善层次分明、权限明确、分工协调的基层治理体系。将基层治理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效能。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镇迅速动员600余名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开展防疫工作,组织成立8个临时党支部,组建30个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志愿队,设立了59个宣传点,建立50余个村级干群防疫微信群,在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期间,组织各村、社区设置78个疫情防控服务站,形成了镇党委政府统筹指挥、领导班子成员包片指导,工作干部包村(社区)到户,村社干部蹲守盯防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实现了有效群防群控,截至目前全镇未出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群众生产生活稳定有序,我镇基层治理能力在疫情防控中经受住了考验,并得到了淬炼提升。
    自实施村建制调整优化以来,我镇积极把握改革契机,推动全镇组织建设、产业布局、基础建设、基层治理等全面优化,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个别合并村之间因历史遗留问题融合较慢。二是部分村合并后党员、村民代表都有大幅增加,原有办公场所不能满足需求,亟待修缮、改建或新建办公场所。三是一些村庄规划相对滞后,规划编制水平还需提高。在对各村的规划中囿于现状,思路不够宽,缺乏前瞻性,部分行政村在布局、产业、环境风貌等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未充分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下一步,我镇将继续做好村建制调整"后半篇"文章,努力补齐短板,积极抢抓新机遇,围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素,着力实施乡村振兴,努力在大英加快融城发展、协同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实现新作为。
qrcode
手机扫码,畅快体验!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