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主要特点 根据县政府文件精神,我镇在全镇排查,共发现我镇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其中不稳定斜坡3处,崩塌1处,威胁到56户居民139人生命财产安全。我镇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如下: 1 .规模相对较小。地质灾害多为小型,影响范围一般波及一座或两座房子。 2 .雨季多发。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雨季,并且较多出现在雨季的强降雨期间或强降雨后的几天内,旱季较少发生。 3 .灾前征兆不明显。地质灾害发生前征兆不明显,发生时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容易造成人、畜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危害性大。 4 .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目前发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分布在地质环境脆弱、工程建设活动影响较大的地区,大部分易发区域与各类建设关系密切。 5 .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相对较少。 (二)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1 .地质灾害态势预测。根据今年降雨趋势和我镇大部分地区以砂、泥岩为主的层岩极易风化的情况,以及我镇人工削坡较普遍的状况,预测本年度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经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分析,预测我镇的地质灾害活动区域主要有: (1)村庄、学校以及重要居民点。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员集中、人类活动频繁,受工程建设和雨量集中影响,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极易造成威胁和危害。 (2)公路等交通沿线。我镇交通发达,蓬乐公路贯穿境内、乡村道路建设,其两侧断续分布的切削面较陡的边坡若遇暴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3)非煤矿山采挖陡坡区。近年来,由于建设的需要,各类非煤矿山企业开采活动较为频繁,由于开采行为不规范而形成的陡坡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极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二、重点防范期 每年汛期(5—9)是我镇地质灾害多发期,汛期是重点防范期。强降雨的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汛期的重点防范期中的防范重点。需特别注意的是,地质灾害不完全由降雨多诱发,具有不确定性,有时在无雨期也可能发生危岩崩塌及人类工程活动所诱发的地质灾害,因此在2020年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在非汛期同样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三、地质灾害防治目标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使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二)进一步完善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 (三)加强对重大区域以及重大灾害的防治工作,对纳入规划以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综合防治。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各级各部门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村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是第一责任人。镇自然资源和规划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要协助建立群测群防网络,要督促发放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明白卡》与《避险明白卡》,要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要认真落实汛期防灾值班制度,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工作。镇安全办要及时通报洪水信息,并做好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镇内学校要做好学校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其他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认真落实责任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做好职责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救灾等工作。 (二)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各村和相关各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创建"平安卓筒井"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4.22"地球日和"6.25"土地日等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及防灾的基本知识进行广泛宣传,以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每一位群众都知道灾害发生时信号、撤离路线和应急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防灾减灾避灾救灾意识和能力,调动防灾区域有关单位、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不合理的工程施工、矿山开采、切坡建房以及修路、取土、取水等影响地质灾害防治等活动。要组织基层防灾负责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 (三)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搞好摸排监测工作 群测群防工作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各总支、村和相关各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充实、更新、完善群测群防网络。群测群防网络分为:灾害(隐患)点监测网、村(社区)级监测网、乡镇级监测网。 灾害(隐患)点监测网(群测群防 三 级网) ------负责对具体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 ------其监测手段主要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监测,一般进行简易的相对位移监测和宏观观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 ------根据监测情况及时进行上报,主动做好避险、撤离等工作。 ------灾害(隐患)点的监测由受威胁的人(单位)负责。 村(社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 二 级网) ------负责对五级监测网进行监督管理督促落实。 ------负责在汛期对该村(社区)范围内地质灾害情况进行摸排、统计、上报,督促村(社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监测记录的完成,确保监测记录真实、详尽。 ------负责组织、监督该村(社区)地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 ------负责该村(社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组织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人员抢险救灾。 ------村(社区)级监测网由村(社区)书记负责。 乡镇级监测网(群测群防 一 级网) ------负责对三、四级监测网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乡镇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和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负责对区域 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跟踪,发放《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等地质灾害防治资料,并进行核实;组织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乡镇级监测网由乡镇分管领导负责。 监测技术方法: 根据我镇实际情况,采用裂缝位移测量(相对位移监测法)及宏观观测(目视监测法)两种方法。 裂缝位移测量法主要用于有明显裂缝的灾害(隐患)点,是在裂缝两侧设桩或设片、设尺观测裂缝变化情况的方法,监测点主要选在滑坡后缘、中部、前缘主裂缝两侧或建筑物裂缝两侧,监测点每组两个,视实际情况布设3—8组。 宏观观测法主要目测地质灾害体、不稳定边坡及周围的掉土、掉石、滚石、冒水、冒沙、裂缝长宽变化及泉水、民井的流量、颜色、水位变化和树木歪斜、动物异常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在宏观上表现出的变化特征。 检测工作制度: 检测频率:每年1—4月和11—12月为正常时段,每一个月观测一次;每年5—9月为汛期,每10天观测一次;如发现灾害(隐患)点有异常变化或遇暴雨及连续降雨等要加密观测(如每天1次或一天一次)。 监测资料的上报:监测人每次监测都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正常情况每月上报一次,发现异常情况要迅速上报。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校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监测、预防。 (四)加强汛期防灾工作 1 . 防灾工作检查 在汛期前,各村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对本地区、本部门所有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建筑物、交通线路、水利设施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同时要对相关责任人和各项防灾措施进行落实。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要在汛期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对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措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的,要责成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及时整改,并将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上报镇政府。 2 . 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汛期期间,各村和有关部门要督促辖区内各级监测网络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回检查,对可能出现险情的,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镇政府、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报告。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接到险情报告后,要及早赶赴现场,调查鉴定险情,提出处理对策措施。 3 . 汛期值班 汛期期间(5月1日—9月30日),各村、有关部门和各级监测网络要做好值班工作,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逢暴雨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期间,镇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全天有人值班,分管领导24小时岗位带班。值班时要保持信息畅通,报告迅速,处理及时。 (五)做好地质灾害预报 准确预报灾情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目前我镇地质灾害预报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发布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接到气象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后,自然资源和规划所要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和部署防御工作,让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和有关方面提前做好防范;二是推进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点在出现临灾状态时进行临灾预报。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前兆各灾害(隐患)点监测网的责任人要提前作出预报,紧急情况下通知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疏散路线进行撤离。 (六)及时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险、灾情发生后,各级各部门和各级监测网络责任人一定要严格按照紧急信息应急处理的要求,在事件发生后30分钟内首先进行电话报告。接到报告后,卓筒井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要立即按照《卓筒井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文件精神,按即定预案要求组织抢险救灾。 (七)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为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治理;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治理费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新建工程,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