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刚过不惑之年的胡玉林,已经是一名拥有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出身农村的他,早年为生计一直在攀枝花市经营蔬菜、水果批发生意。2016年,他响应蓬莱镇党委政府回引人才的号召,放弃蒸蒸日上的事业,回到老家蓬莱镇福保村,并通过竞选担任村党组织书记,2019年6月,胡玉林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同年11月,蓬莱镇实施村建制调整后,他又在“一肩挑”选举中获得村民支持,担任鑫河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2018年,他被群众选为蓬莱镇人大代表。
村民的“点赞”、上级的“好评”……这背后,是胡玉林多年来“解民忧、促发展”的坚守。
强基础
拓宽富民强村路
“等这条路改建好,群众出行就更方便了。”7月27日,刚查看完村集体经济的胡玉林在途经鑫河村村道路扩宽项目建设现场时满怀期待地说。
“原来的村道路较狭窄,群众普遍反映出行难、错车累。”胡玉林说,现在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原有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尤其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需要频繁运送防疫物资、生产生活物资,路窄的弊端进一步凸显。
为了改善村里的交通条件,方便群众出行,2019年10月,胡玉林积极奔走,向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每公里道路补助20万元。但要将长达2.875公里的村道路扩宽到4.5米宽,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通过组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商议后,胡玉林带领村两委干部动员群众和外出成功人士捐款修路,目前已筹集捐款23万余元,该项目今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12月底完工。
谋发展
荒地变“聚宝盆”
“修路、修村办公室、带头搞产业……胡书记是个做实事的人。”谈到胡玉林,村民李康银忍不住细数他的“成绩”,而这其中最让村民们赞不绝口的就是“无中生有”的“浪情湖”。
自2016年底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以来,胡玉林一直很关注村里青壮劳力外出,撂荒地较多的情况,怎样将这些荒地利用起来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2017年3月,胡玉林注意到村里一块中间低四周高的100余亩撂荒田,其地势很适合打造成一个山坪塘,发展水产养殖。经过村两委研究,并征求村民代表意见,在上级部门对项目进行评估批准后,胡玉林采取“镇党委政府支持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村运行维护费用利用起来”的方式,于2018年5月初完成了山坪塘的修建,并于6月蓄水使用,取名“浪情湖”。
“浪情湖”的水产养殖采取产联式合作社模式运营,以村民出土地,政府、村集体出资的办法打造,吸纳村民125户,村民与村集体按2:8比例分红,同时,依托这一产业项目,鼓励村民发展以垂钓、休闲、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实现多渠道增收。
如今,浪情湖畔风光好,群众增收后劲足,村民们常说“多亏了胡书记的好点子,让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
促振兴
倾力服务聚人才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胡玉林积极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2019年,他向镇党委政府建议大力回引农民工,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促进人才振兴。“因为我原本也是一名农民工,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和我一样反哺家乡、建设家乡。”胡玉林说,同时,他也用实际行动推动这项工作。2019年,在外打工的村民聂朝勇、漆超主动找到胡玉林,表示想利用一部分荒田发展稻田养虾,胡玉林一边积极为他们协调土地,一边为他们争取到每亩100元的产业补助。目前,聂朝勇、漆超的稻田养虾已发展50余亩,每亩实现盈利2000余元。
今年初,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计划外出务工的村民都滞留在家,为了减少群众损失,帮助劳动力就业,胡玉林一方面积极落实全县“春风行动”,组织群众参加健康体检,保障农民工健康返岗,另一方面与村两委干部、镇包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摸底,了解群众的就业意愿,宣传县内务工扶持政策,并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实时推送县内工作岗位,为群众就近就业牵线搭桥,截至目前他共帮助85名农民工健康返岗、30人县内务工。
“不管是村党组织书记还是镇人大代表,这两个身份都是群众用选票赋予我的。”胡玉林说,为了不辜负群众的信任,他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多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