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天保镇认真贯彻党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始终把脱贫作为奔向美好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抓好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文化扶贫,围绕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效。
强化产业发展让群众更有甜头
因地制宜,扶持特色产业发展,采用“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党支部牵头,不断组织和引导贫困群众加入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以合作社为平台,通过整合资金、股份合作、承包经营、托管带动、就业带动、收益分红等多种举措,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今年以来,天保镇沙石咀村培育刺梨产业120余亩,由合作社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可年产优质刺梨4000余斤,实现年产值1万余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
实施劳务开发让群众更有奔头
一是强化技能培训。村党组织深入村社开展贫困户劳动力数量、就业需求、创业意愿及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等信息采集,整合培训资源,邀请专技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个“技术明白人”,通过农民夜校、农技现场教学等方式,共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5余场,培训贫困户142户,306人次。二是提供公益性岗位。为“想致富、肯吃苦、愿奉献”的贫困户找机会、搭平台,实现“家门口就业”,已开发长期公益性岗位33个和短期公益性岗位65个。三是组织就近务工。鼓励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在县产业园或本镇周边务工,立足疫情期间实际,组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免费为贫困农民工进行健康体检,办理健康证明,发放口罩、体温检测等服务。
利用农民夜校宣讲政策法规
精准扶贫,文化先行。采用“宣讲+文艺”模式,精心编排以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人物和感恩奋进为素材的三句半、舞蹈、小品等文艺节目,通过“小文艺”讲好“大道理”,引导村民感党恩、知党恩;用好农民夜校、坝坝讲坛、“乡村大讲堂”等积极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等,用老百姓听得懂的田坎话,“跨门坎、进心坎”,提高贫困对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光荣”的认识和能力。积极开展“五好家庭”评比,引领群众学习先进典型,发扬优良传统,为家庭文明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各村挖掘出感党恩、知党恩的党员先进事迹,引导脱贫先进党员讲给周围贫困户听,引导贫困群众感党恩、记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