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刘小菊出生在大英县天保镇。然而,刘小菊第一次睁开双眼,看到的不是父母慈爱的脸庞,而是无边的黑暗,天生视力残疾一级的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就面临着人生巨大的苦难。虽因残致贫,但刘小菊却用坚韧与执着追逐着心里的阳光,在脱贫攻坚大潮中,她克服视力障碍,发展养殖、扩大种植,和丈夫一起,用勤劳的双手成功脱贫,活出了自己的别样人生。2020年10月,刘小菊被评为大英县脱贫榜样。
看不见 脚下的路就用心去走
1999年,刘小菊与金元镇洞 湾村的李兴荣结婚,两人先后生 育了一双儿女,一家四口,住在一间70年代建的穿斗房里。由于李兴荣无文化、无技术,刘小菊又身患残疾,一家人只能靠种 庄稼为生。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是重度残疾家庭的真实写照。随着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了李兴荣一个人头上。虽然丈夫没有说,但眼盲心亮的刘小菊感受到丈夫的辛苦,她主动承担起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等家务。眼睛看不见,便一步一步去蹚,一手一手去试,别人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刘小菊则需要反复练习。慢慢的,她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李兴荣身上压力渐渐减小。但随着子女先后读书,家庭开支也越来越大,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
有方向 脱贫攻坚为她点亮一盏灯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话对于先天视力残疾的刘小菊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2014年,全国脱贫攻坚冲锋号吹响,刘小菊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金元镇村干部多次来到她家,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帮她家寻找脱贫出路。孩子读书受到补助、家人看病基本不用花钱……一系列帮扶政策的落实,不仅减轻刘小菊一家的负担,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刘小菊决心要利用精准帮扶政策,通过自身的努力,带领全家尽快摆脱贫困。“我想通过养猪增加家庭收入,但是没有多余的钱来买猪。”在与帮扶干部交流中,刘小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几天后,帮扶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就把扶贫小额信贷和产业发展基金政策带上门。有了本钱,刘小菊开始了向贫困“宣战”的征程。创业之路从来都充满艰辛,对于残疾的刘小菊来说更加艰难。刘小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始自己养猪,并和丈夫种上红薯、玉米等农作物。凭着这股狠劲和勤劳,刘小菊前后养了23头猪,110余只鸡鸭。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刘小菊一家搬进了一栋两层小楼。搬进新房当年,刘小菊养殖的生猪出栏7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840元。这一年,他们家脱贫了。
看未来 政策好更要努力向前跑
光滑的墙壁,平整的地面,搬进新房那天,刘小菊摸着新房墙壁走了一遍又一遍。“我想房子的墙壁很白、地面也是水泥地面,房间一定很亮堂,以后儿子娶媳妇也不用担心了。”由于看不见,刘小菊很难用语言来描绘新房的样子。但是,这却进一步增添了她脱贫致富的信心。今年,刘小菊又养了两头猪。“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党和政府的关怀,点亮了我心中的灯,心中有光,我就有信心走下去。”尽管成功脱贫,但刘小菊的奋斗却未画上休止符。如果说党和政府的关怀点亮了刘小菊心中的光,那子女则是她心中另外一道光。“女儿和儿子都很懂事,平时放小长假,儿子都要去外面找点事来做。”谈起儿女,刘小菊一脸的欣慰。今年,刘小菊的儿子也步入社会开始工作,这也让家里的条件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如今,刘小菊一家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12000元。“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我有手、有腿,我不但要脱贫,而且还要把日子过得更好。”刘小菊自强进取的精神和她的励志故事也在金元镇广为传播。今年,刘小菊被大英县评为脱贫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