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坤、唐颖、陈丽斌委员:
你们在县政协五届六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医药强县的建议》(第41号提案)已收悉,县卫生健康局高度重视,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园等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分析,现将办理情况函复如下。
近年来,我县立足强基固本,着眼科技创新,做强做大中医药产业,有力有序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019年2月,大英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12月,四川滋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金银花、桑葚采摘基地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2020年8月,大英县卫生健康局被四川省人社厅、省卫健委评为“四川省中医传承创新发展先进集体”。2020年12月,大英县现代农业园药香康养园被四川省中管局、省文旅厅成功认定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一、着力完善体系,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加大投入,强化中医龙头机构建设。2017年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3840万元用于县中医医院医技大楼建设,2019年如期完工投入使用。2018年在老城区设立中医医院门诊部(300余平方),在原计生指导站建设脑病重点专科(近3000平方)。2019年争取中央项目资金5000万元建设中医药实验大楼。随着投入的持续增大,县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升。二是拓宽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补助政策,对师带徒指导教师给予1万元/年补助,对在职人员参加中医药学历教育、进修学习等给予1000-6000元不等的经费补助,分9期对全县180名乡村医生开展为期1月的中医药诊疗技术轮训,对参加轮训合格的乡村医生给予2000元/人补助。组织县域内69名中医医师进行为期1年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组织县级医院西医临床医师6名开展为期2年的“西学中”培训。加大中医师承人员培养力度,强化县中医医院李强、李庆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遴选县级师承教育指导老师6人,培养学术继承人12名,选送13名城乡中医药人员赴上级单位进修学习。在人才招聘中落实对中医药人员的倾斜政策,引进中医副主任医师1名,中医主治医师3名,招聘47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县镇医疗机构,其中中医药专业本科生18名。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训,目前已有12人走上了镇卫生院中医临床岗位。扎实开展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确有专长考试工作,深入挖掘中医药人才,为中医医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目前取得专长医师资格2人。三是夯实基层,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利用中、省财政专项资金22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75万余元建成“科室集中设置、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馆10个,中医角48个。利用政策资金1300余万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220个,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建制村村卫生室统一配置了中药柜、TDP神灯、电针仪、理疗床等中医基本器具和诊疗设备。通过新改扩建,10个镇卫生院新增业务用房2.7万平方米,中医科业务用房面积扩大到2200平方米,中医基本器具齐全,均能提供300种以上中药饮片,提供煎药服务,配备熏蒸治疗仪、恒温蜡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186台(件);近7成村卫生室配备中医饮片大于100种,配备中成药均大于50种;全县中心、镇卫生院均能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9成以上的村卫生室能规范开展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四是注重推广,助力健康大英建设。以县中医医院为依托,投入40万建成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具备远程会诊、远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功能,将中医药适宜技术现场培训和视频培训有机结合,累计举办培训班11期,参训人员近3000余人次,强力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药诊疗水平。同时,将中医服务量、适宜技术推广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督促各基层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将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效果良好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广大患者,全县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年均服务患者10万余人次。五是加强监管,确保中医药服务质量。建立药品质量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制度,定期开展中药饮片清查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切实防范化解药品安全隐患,2020年,培训医药业务人员2000余人次,共出动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执法车辆500余架次,检查药品生产、经营单位315家次,药品使用单位125家次;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89家次;化妆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47家次。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36份(其中药品25份,医疗器械10份,化妆品1份),当场警告29家(其中药品27家,化妆品1家、医疗器械1家),当场处罚化妆品案件1件,立案18件(其中药品7件;医疗器械11件),罚没金额16.73万元(其中药品0.33万元,医疗器械16.4万元)。六是加强宣传,提升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打造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1个、医院中草药植物园2个,狠抓中医文化建设,从服务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方面让群众充分感受浓郁的中医药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氛围;累计发放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10万余份,各医疗单位年度更新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展板均4次以上,免费为群众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年均2万人次。
二、坚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特色优势
将中医药工作融入医改大局,与深化医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一是实施“优惠报销”政策。将提供中医药服务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必备条件,将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和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药饮片等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补偿范围,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5%。二是推进中医医联体建设。2018年,大英县委、县政府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县中医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医联体合作协议,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服务团队在大英县多次开展学术讲座、中药种植产业调研指导、义诊义治、业务查房指导等活动;2019年8月,县中医医院正式加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肛肠专科联盟,2020年5月,县中医医院正式加入四川省中医院心病学专科联盟,牵头单位深入培养中医医院业务骨干4名,疑难重症救治水平得到得到进一步强化提高。加强县域内医联体建设,2018年县中医医院与金元镇卫生院结对建成紧密型医联体,通过持续的同质化建设,成功建立了心电、放射等远程诊断中心,2020年医联体内开展远程心电诊断145例,远程放射诊断382例,上转病患139例,下转病患76例,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中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三是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诊疗服务机构,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全县新增中医备案诊所3家,中西医结合诊所6家,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医院1家,不断充实了中医药服务力量。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加强医养结合,将中医药与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工作相结合,在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中推行养生保健、食疗药膳、运动疗法,县中医医院独立设置老年病科并成功创建市级重点专科,在相应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就医建立绿色通道,2020年,为各类人群提供中医药治未病、康复服务86845人次,为44603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给予针对性的养生保健指导,为8584名0至36个月儿童的家长提供2次以上儿童中医药健康保健指导,大英县“一老一小”中医药健康管理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为:80.86%、75.63%,远超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积极参与传染病预防,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中,免费为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易感人群等重点人群提供中医药汤剂2.6万余人份,有效杜绝了疫情蔓延扩散的可能性,成为了此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中医药服务范围得到不断拓展。
三、精准发展定位,推动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近几年相继邀请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农大、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等单位知名专家对全县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支招把脉,签订《中医药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暨二零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编撰等相关合作协议,明确了大英县中医药事业产业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建设中药材产区经济和中医药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思路,并先后到江西省、江苏省、绵阳市、广安市等地学习考察中医药发展先进经验,进一步了优化了投资环境和配套政策,为充分发挥中医药“五种资源”在大英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多元价值和贡献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紧扣发展主题。以招大引强为核心,以资金整合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紧扣“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主题,重点发展以瓜蒌、刺梨子、佛手柑、三七、黄精、桑葚等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产业,推进了全县中药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6万余亩,其中枳壳、白芷中药材基地7000余亩,刺梨2000余亩,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隆盛镇为核心的道地中药材产业带,辐射带动周边镇村发展中药材产业。三是完善发展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引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生产,拓宽增收渠道,使中药种植业成为产业扶贫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兴特色产业。其中:四川滋宁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是1家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的新型发展企业,现有职工180人,年销售量达1.2亿元以上,于2018年建成中药材及养生产品精深加工项目,2019年成功创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示范企业,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带动脱贫攻坚明星企业、遂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集、热心公益精准扶贫光彩企业。该公司长期坚持实行“统一提供优育种苗、统一技术、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继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直接带动当地农户进行中药材种植人数达到1000余人,以加工带种植,先后在隆盛镇、金元镇、蓬莱镇等所辖的13个村建立桑椹、金银花、白芷、地黄、瓜蒌、泽泻、黄精等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达到2000余亩。每年可固定安排周边农民40人以上于基地就业,人均增收2万余元。四是加强统筹引领。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科技的“孵化器”和“转化区”,引导和鼓励农业科研院所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强化与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目前,大英县现代农业园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有效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近几年近20名专家、教授相继对园区建设开展了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推出精美礼品包装和药膳菜品10个,并于2019年12月成功被市政府认定为“市级三星级园区”。2019年就刺梨产品深度开发建立了食品加工博士工作站。积极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六良”配套,引进枳壳、白芷、刺梨等优质品种,加速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建成的枳壳、白芷、刺梨基地良种覆盖率达100%。先进实用配套技术推广率达100%,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训覆盖率达95%。五是聚焦融合发展。2020年,现代农业园区药香康养园被成功认定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基地内现有枳壳、白芷中药材基地7000余亩,刺梨2000余亩,红豆杉、果桑、金银花、瓜蒌等中药材基地1000余亩,柑橘、猕猴桃、草莓等优质水果基地1000余亩。建成景观道路11公里,生态停车场4处,中医药文化长廊2处,游客接待中心1个,医务室1个,中医养生保健按摩室1个,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养生等特色主题公园18个,休闲农家乐6个,年吸引游客10万人左右,实现综合收入约4.2亿元,区域群众人均增收约2000余元。六是强化科技支撑。2018年大英县成功申请为“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县”,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全面调查县域内野生药材及栽培药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资源变化趋势等,能够更加全面、宏观的掌握全县中药资源的整体情况,从而为中药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技支撑,为道地药材的种植、加工一体化布局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县域内道地中药材标本已规范采集、制作210余份。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不动摇,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始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本次提案办理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加快推进中医药强县建设,以有力举措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