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立行立改,“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工作作风切实转变。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简会议文件、规范公务接待、清理办公用房等工作取得实效。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清理“吃空饷”人员,积极整改滥发钱物等问题,筑牢廉洁从政底线。
各位代表,2014年,我们共克时艰、砥砺奋进,保持了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关心支持大英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全面回顾去年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增长是在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基础上的增长,发展不足、活力不够,财力薄弱、欠发达是最大县情和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要求,特别是重大项目偏少,龙头企业支撑带动偏弱;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城镇化水平不高;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待突破;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还须加强,安置房建设推进缓慢等民生保障与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公务员队伍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大英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对此,我们不掩饰、不回避,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倍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5年工作任务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大英攻坚克难、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确保大英在全市深入实施统筹城乡、“三化”联动发展战略和“六大兴市计划”中更有作为、更有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务实创新,奋力开创大英跨越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和县四届四次党代会部署,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以提质增效、环境创优为核心,按照“产业为魂、文旅为媒、效益为重、民生为本”的总体思路,深入开展“项目见成效、形象再塑造”活动,狠抓改革创新,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各位代表,我们确定这些目标,既统筹考虑经济运行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又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度超前,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确保大英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在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的同时,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科学的方法,认真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谋划好大英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今年,我们重点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扩大项目投资,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开展大招商、建设大项目、促进大发展。
努力提升项目工作水平。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重点围绕农业、水利、交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扎实做好项目编报和对接,提高可操作、可实施、可获批的水平,确保全年争取项目资金20亿元以上。强化现有项目评估研判,坚持积极推进一批、调整优化一批,加强部分已实施和待实施项目的梳理论证,力求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保持项目攻坚强劲态势,坚持一线工作、挂图作战,全力推进100个县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多开工、快建设、早达效。快捷通道1、2、3标段要加快扫尾工作;祥凤寨水库要加快融资、加紧建设、保证质量,
着力提高开放实效。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规划实施等重大机遇,深化与泛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主要经济区的合作,提高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完善投资促进政策,突出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力争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5个,到位国内市外资金56亿元以上。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准入机制、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强化甄别筛选和效益论证,切实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和水平。
二、强化提质增效,加快工业转型发展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强化工业发展首位意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提升园区平台承载力。工业集中发展区在完成体制机制改革基础上,要以“支持产业、服务企业、助推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强化服务管理,积极争创省级经济开发区。要采取共建共享、PPP等模式,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功能配套,突出抓好“三沟三坝”项目引进和建设,打造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回马工业园区要妥善处理好遗留问题,促进园区有新形象,实现园区投入产出效益。
提升优势产业支撑力。坚持以产业政策、生产要素推动产业聚集,认真落实支持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全力助推化工、纺织、机电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化工产业要加快盛马化工500万吨/年燃料油技改项目建设,引导久大盐化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纺织业要继续抓好天骄纺织、达盛源化纤等企业技改升级和南华纺织资产重组,巩固行业规模优势,提升产业效益;机电产业要加大对飞亚曲轴二期、能宝电源等技改扩能的扶持力度,电子标准厂房力争引进机电企业10家以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骨干企业带动力。落实大企业培育扶持政策,加强盛马化工、中腾能源、久大盐化、圣海包装等重点企业监测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提高骨干龙头企业对工业增长、财税增收的贡献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发展实体经济,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家以上。积极争取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立足助农增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产业发展起来、群众带动起来、效益显现出来的总要求,加强“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
大力推进园区建设。按照“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要求,完善和提升园区各类规划,整合资金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园区、产业、新镇、新村”同步发展,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大园区、小业主、多业主”的思路,推进绿色蔬菜、优质水果、道地中药材等提质扩面,配套发展特色水产、珍稀林木。加快园区农民新村建设,力争今年底拆迁农户入住新居。
做优做强产业支撑。推进现代粮油适度规模经营,稳定粮油生产。培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区域化产业布局,积极创建“三品一标”,力争发展柑橘等优质水果5000亩,绿色蔬菜稳定在3万亩以上,发展名贵苗木、珍稀林木2000亩,道地中药材集中规模种植稳定在1万亩左右。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2个,新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40户。
建立完善增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25个、家庭牧场18个、专业合作社25个,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积极推进农村林权、土地承包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有偿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强化技能培训,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精准扶贫开发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建立土地流转风险评估机制,保障农民权益。
四、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的比较优势,彰显盐华寿乡文化本底,突出休闲养生,以服务业态的大提升推动第三产业大发展。
开创旅游提升新局面。按照“
打造文化繁荣新亮点。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核心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业态设置、丰富园区文化内涵。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成果,持续推进文化建设“十大工程”,确保文化活动“接地气”、文化惠民见实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申报卓筒井国家大遗址博物馆。
提升服务业发展新水平。认真落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多渠道促进增收,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消费潜力,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推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加强与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和专业网商合作,鼓励大英名优特产品电商化,努力争创电子商务示范县。
五、坚持城乡一体,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着力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提高城镇化承载能力。注重规划引领,加强城市总规和各个专项规划衔接,编制完成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城市慢道系统等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管控体系。做好农村公路、船闸改造和涪江大英段复航等项目规划编报工作,启动大英新增国省道路改造、绕城快速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城乡交通路网建设体系。
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统筹推进老城改造、新城功能完善和城市新区拓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态。启动实施老城滨江路、蓬莱路升级改造,加快实施世界银行贷款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落实郪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健全城市公用设施管理制度,抓好园林绿化和公园设施维修改造,加快郪江湿地公园建设,加强对裸露山体的修复和治理。加快实施郪江流域环境连片治理,完成隆盛、回马、象山、卓筒井、金元、通仙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各类环保设施有效运行。积极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环境优美示范乡镇2个和示范村庄11个。
六、围绕普惠共享,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在满足群众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中改善民生,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
优先办好民生大事。切实抓好12项民生工程、办好21件民生大事。积极实施货币化安置政策,加快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安置房建设进度,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保障困难群众住有所居。重点抓好大南街棚户区改造项目、凉湾三期安置房、山水乐居安置房分配入住,启动实施交通上下街、白鹤坡片区改造。完善公租房、廉租房并轨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公租房“租改售”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自建房小区和老旧安置小区环境整治,重点改造雨污管网,完善功能配套,增强适用性,让老百姓居住更舒适、出行更通畅。
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校园标准化建设,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启动盐华幼儿园建设,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布局。加快四川华康医院建设,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防控重大疾病、传染病,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水平。加快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建成国家气象观测站。开放公共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食药远程电子监管平台建设,严厉打击食药安全违法行为。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动态管理城乡低保,及时发放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资金。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实施精准扶贫,农村扶贫解困7046人。狠抓就业促进工程,着力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狠抓社保扩面征缴工作,着力完善“五险合一”系统工程。推进县中心敬老院和通仙乡、智水乡敬老院建设,争创四川省第四轮敬老模范县。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和紧急救援机制,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