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造数字医共体。基于医共体业务协同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医共体内信息系统融合。大力实施大专家.com和“行走的医院”健康180重点项目,积极构建“互联网+远程诊疗”模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强化“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建设,加强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检验等场景应用,将远程医疗延伸到乡村,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开展行业网络安全态势监测预警,联合网信、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加强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等保测评及密码应用与安全性评估工作。持续完善法定传染病信息自动交换系统,实现病例诊断、症候群数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信息自动采集,实现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自动化、智能化,提升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准确性、及时性。
三、提升服务能力
(一)提高医疗质量。统一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质量控制等标准,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病案管理等工作流程和标准,加强检查检验、疾病诊断质量监测评价。围绕加强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织密质量管理网络三个维度,深入开展质控体系“织网”、多学科诊疗“破壁”、手术质量安全提升、患者安全提升、病历内涵提升五大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医疗质量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加强药事管理,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将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纳入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点评重点内容。鼓励牵头医院建设县域中心药房,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工作,建立缺药登记、调剂和配送制度,优化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解决乡村居民用药问题。
(二)推进分级诊疗。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原则,推进“两下沉、双提升”工程(人才下沉、 资源下沉和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畅通双向转诊通道,选择75种以上一般常见病留在成员单位诊治;轻度疑难复杂或急性期的常见病,牵头医院派专家现场指导成员单位就地诊治;受技术条件所限难以诊治的,应转往县级医院诊治。到2024年底,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提高到6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目标。
(三)提升应急能力。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严格落实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发热门诊、哨点医院等监测任务,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疫情核实等工作。在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分年度组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个急诊急救中心,持续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分级分层分流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加强县域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牵头医院对急救资源、急救点和急救单元统筹布局,完善会转诊机制,畅通绿色转诊通道,加强对急救点的培训、指导和考核,提升基层重症、危重症识别和急救能力。加强重大疫情医疗资源和物资储备,加强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推动建立1支不少于20人的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牵头医院完善医共体内完善传染病和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处置预案,提升县域内重大疫情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
(四)促进医防协同。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建立“1+1+1”工作机制,由县、镇、村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护士、乡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团队,采取“联合签约、组团服务”模式,开展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做到县级医疗机构诊疗“专业性”、镇卫生院防控“统筹性”、村卫生室服务“可及性”有效结合。对家庭医生上转的患者实行免挂号费、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服务,对下转的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进行医疗服务跟踪和指导。加强管理和督查考核,不断提高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率和服务质量。
(五)强化指导帮扶。加强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和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通过专家派驻、专科共建、临床带教、远程协同、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提升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牵头医院对成员单位至少派出3名以上专家给予医疗、药学、护理、管理等常年驻守指导。建立健全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帮扶机制,面向乡村开展巡回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四、强化工作保障
(一)强化资金保障。坚持政府办医原则,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所需支出,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发展建设规划足额统筹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县政府新增财政卫生健康支出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当倾斜。采取财政预算及医疗卫生机构提取事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建立县域医疗卫生发展和县级技术服务协作“双资金池”制度,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和就医环境,将符合条件的“县聘乡用”人员绩效工资支出纳入资金池保障范围。
(二)强化人才支撑。结合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出台《大英县医疗卫生高层次及急需紧缺性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实施办法》,完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育引进管理办法,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牵头医院根据实际需要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拥有临聘人员招聘自主权。实行人员统筹使用,统一人员调配,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促进医共体内人员合理轮岗、有序双向流动。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要,按规定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建立促进人才下沉的激励约束机制,严禁虹吸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镇卫生院“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制度。落实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有利于人才下沉和县域医共体持续发展的薪酬制度。医务人员收入由县域医共体自主分配,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打破单位、层级和身份区别,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并与药品、耗材和检查检验收入脱钩,调动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