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生命不止,健康不息。健康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健康大英》,我是主持人梓羽。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长期的自我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从而达到控糖的目的。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控糖的道路上可能会不小心进入一些误区,这些错误不仅影响血糖的控制,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那么今天我们请到了大英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王婷,带大家了解一些糖尿病病人容易陷入的误区。
主持人:王医生,您好! 医生: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糖尿病人的饮食方面,有些患者按时服药后对饮食方面控制就放松了,认为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这正确吗? 医生:这是不对的,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有些患者认为只要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就可以不注意饮食。如果不对饮食进行控制的话,他们可能会暴饮暴食,或者过度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不规律、不合理的饮食都会导致血糖波动,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主持人:说到饮食控制,很多患者喜欢购买一些贴着无糖标签的食品,那这个无糖食品是真的无糖吗? 医生:无糖食品是商家为吸引糖尿病患者购买的一个噱头,我国法律对无糖标签的规定是生产加工过程不添加蔗糖、果糖、葡萄糖,如无糖饼干、无糖面包等。但是这些食物本身由精致米面做成,为高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后会分解成葡萄糖,多吃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面对于无糖食品,糖尿病患者不要被“无糖”标签所迷惑,需浅尝辄止。
主持人:我们知道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增强体质非常重要。有些患者就问了,我运动强度大一点是不是效果更好? 医生:不是这样的,凡事讲究适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定,过多或过少的运动量都不利于我们控制血糖。有些患者在运动时不考虑自身身体状况,过度的运动,可能导致低血糖、受伤等问题。相反,有些患者运动量不足,这样身体无法有效消耗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主持人:王医生,一些患者平时在家时在血糖升高时自行增加药物剂量,血糖降低时又擅自减少剂量,甚至停药,这样是可以的吗? 医生: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自作主张更改剂量,容易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引发各种并发症并且加快并发症发展的进程。有时血糖正常,并不代表糖尿病被治愈了,而是药物控制的结果,因此药物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调整,切不可贸然停药。
主持人:我们有很多糖尿病患者长期埋头吃药,而忽视了血糖监测,认为只要吃了药就没问题了,那这个血糖监测究竟重不重要呢? 医生:定期监测血糖能帮助患者了解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但有些患者嫌麻烦或心疼费用,很少监测血糖,仅凭自我感觉来判断血糖控制情况。这可能会延误病情,导致并发症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主持人: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按时服药,但是依旧保持着不良的生活方式,这样会影响我们的治疗吗? 医生:虽然药物治疗对控制血糖至关重要,但单纯依靠药物而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长期熬夜等,很难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的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主持人:对于复查,一些患者可能不太重视,一旦病情稳定就不再进行复查了,王医生,您认为有定期复查的必要性吗? 医生:定期复查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迹象,并调整治疗方案。各复查体检项目的频率,大多与自身血糖控制状况密切相关。除血糖、血压等少数指标需要经常检查外。血糖持续稳定达标的糖友,多数项目只需要每年检查一次,而血糖控制差、蹿高失控的糖友,通常需要3-6个月复查一次。有些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就不再按时复查,等到出现严重症状时才就医,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主持人:好的,感谢王医生的科普,希望通过本期的科普,大家都能够更好地了解糖尿病,避免这些常见的错误,治疗期间积极与医生沟通,遵循医嘱,加强自我管理,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我是你们的朋友梓羽,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