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英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锚定“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文旅兴县”目标定位,强化担当作为,为社会工作奠定坚实根基。近期,县委社会工作部将分期编发部分好的经验做法供参考借鉴,共同推进大英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大英经开区-- 区域统筹抓覆盖,扩大党组织影响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结合“一片一网”、“一企一格”服务网络,构建“片区+党建指导员+企业+党员”四级组织架构,每个片区指派一名分管领导、每个企业选派一名党员干部,主动上门助企纾困,指导做好党建工作。二是做好组织孵化。依托“非公企业党组织孵化工作室”党总支,对园区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进行党员、人才、组织孵化,代管因职工流动党员人数不足3人或暂时遇到发展瓶颈生产停滞的企业党组织。三是扩大“两个覆盖”。针对园区企业规模不一、党员分散、行业差异大等情况,“一企一策”制定工作举措,单建企业党委2个、党支部34个,联建片区党组织7个,全面推进党组织覆盖和建设工作。 建管并重强队伍,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一是优选支部书记。精准摸排、全面掌握辖区园区企业信息,及时更新“五个清”工作台账,通过走访考察、述职评议、高管座谈、企业出资人推荐等多种形式,甄选精通党建、精通管理的“双通型”党支部书记。二是壮大党员队伍。实施“双培”计划,着力把党员培养成人才、把人才培养成党员,从优秀专业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员、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常态保持一支不少于50人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三是发挥党员作用。持续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实践活动,设立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冲锋队,推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推广“明星职工”“销售冠军”等组织评选,激励园区500余名企业党员奋勇争先。 创设载体激活力,引领企业健康发展。一是抓试点示范。以盛马化工、久大盐化、飞亚动力等企业为标杆,接续打造“红带、红蕊、红匠”等红色品牌和全县首个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综合示范基地,凝聚企业文化,助推转型发展。二是搭联心桥梁。建好大英经开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政协委员之家,组织开展“有事来协商”等活动,聚力破解园区企业招工、引才、融资难题。成立大英经开区新联会,推动园区优质企业交流合作、抱团成势。三是优服务举措。探索“党建+”服务模式,完善党建指导员工作职责与服务标准,常态化组织开展好产业链协作产品链配套对接活动,助力企业拓展市场、降本增效。 --隆盛镇-- 突出“党建引领”,注重“点面结合”强保障。一是把组织建在“点”上。镇党委统筹调度,在原有“党总支+聚居点支部+院长”治理架构基础上,由8个试点村党组织牵头成立评选委员会,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院落为核心,合理划区设“点”。二是把群众放在“心”上。坚持“群众说了算”,召集村民民主推选点长,结合“有事来协商”“小微议事”机制,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在院坝里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108次,鼓励群众“共享共建”。三是把文明落在“站”上。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构建“1+N”乡村治理综合服务体系,发动党员、乡贤、志愿者开展“特殊事项”代办500余次,组建“童伴妈妈”队伍,陪伴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近邻”胜过“远亲”的和谐生活氛围。 围绕“贤达榜样”,着力“示范带动”促和谐。一是发挥“贤人善治”效应。回引11名致富带头人担任“领头鸿雁”,将200余名党员先锋、乡贤、企业家、离退休干部编入网格,开展“筹智、筹资、筹服务”活动,募集善款100万元,助力和美乡村建设。二是树立“争当先进”导向。在46项具体指标内选树本地先进典型,通过微信群、村级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全体村民“比学赶超”,累计评比各类“模范”“榜样”308人,2024年累计发放物资合计13.013万元、奖励4150人次。三是引导“和美共建”风尚。创新“百人团”“调解院坝”治理机制,成立“院坝乡情”义务调解队16支,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4件,收集群众建设意见112条,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青坪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聚焦“全域共进”,推动“宜居宜业”助振兴。一是推动“现代产业”兴旺。“乐享土门”运营管理提质增效,青坪村“家门口车间”运行成效显著,望龙村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百盛村“低效林”改造全面完成,2024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占全县总量26%。二是提升“人居环境”颜值。机制引领不断深入,“村声音”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渐显,群众自发投工投劳投钱,常态化整治沟渠、乡道、院坝环境卫生,新改扩建道路5公里,安装路灯857盏。三是彰显“文化经济”效益。串联各村业主、群众,深耕乡土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推出“最嗨one piece游园会”,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5.7万人次,实现直接经营收入220万元,带动群众经营增收超过500万元。 --盐井街道-- 在要素统筹上做到“五指并拢”,不留空隙。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凝聚组织合力。推进“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建设,促进党的“神经末梢”和社区治理的“基础单元”深度融合。建成小区党支部148个,自管委覆盖达90%;细分社区微网格154个,摸排党员骨干363人,发掘治理达人10余人。二是突出社区领导,凝聚共治合力。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五社”力量打造标杆,积极构建包含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成员及业委会、驻区单位等多元治理格局,2024年花园社区党委被省委表彰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三是实施场景联动,凝聚服务合力。构建“1站14室”服务矩阵(1个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14个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室),因地制宜打造集学习教育、儿童托管、养老护理、文艺娱乐、身心栖息为一体的全领域、全龄段综合服务场景,已呈现花漾邻里馆、胡筒里、“三车三服务”等8个场景模式。 在资源聚合上做到“供需均衡”,不留死角。一是破解需求不准的盲点。建立“培训、关爱、服务、解纷”四大类需求名目台账,细化“就业培训、家政服务、入户关爱、爱老帮扶”等40余项服务项目,按照A、B、C、D级分类,与之匹配服务资源,查漏补缺、动态更新。二是破解资源不清的堵点。根据服务项目名录,全面摸排辖区资源,对标引进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做到需求与供给两平衡。目前引进社会组织20余家,孵化培育自治组织10余个,组建志愿服务队伍56支,链接公益、企事业等社会资源60家,志愿者达千人。三是破解单兵作战的痛点。依托区域化党建、在职党员双报到、“有事找组织”等工作机制,建立时间积分、积分兑奖、红黑榜等激励方式,将辖区优质力量引进来、分散资源联起来、居民力量聚起来,组建社区共建队伍14支。 在机制运转上做到“精准对焦”,不留软肋。一是拓宽“五社”参与渠道。依托“四个万家”“今天我是书记”等制度机制,按年度策划一批群众渴望强烈的A级民生实事项目,联动攻坚一批重要急难愁盼事项。2024年推动电梯加装25部、建立10支慈善基金、实现75个小区业委会覆盖等14件重要民生实事落地。二是提升“五社”发展质量。通过实施“一老一小”、助力出行、代办跑腿、孝义积分等20余批主题项目,促进社区社会组织提质增效。大力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推动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44人通过“社工证”考试。三是激发“五社”运转活力。支持社会组织开发公益项目,与街道发展基金和10支社区慈善基金合作开展募捐活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目前募集资金34万余元,用于“一老”“一小”“一困”“一治理”9万余元,“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