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融媒体(记者 杨博文 王茜)6月5日,象山镇永南坝村的稻田里,新插的秧苗在提灌站输送的水流中舒展新叶。与此同时,青龙滩村粮油加工站内,烘干机的轰鸣与打米机安装调试声交织——两处“小工程”生动诠释着基层党组织以“绣花功夫”破解农业生产堵点、激活产业升级的为民实践。
在永南坝村,原三社片区因地势较高、春旱缺水,110亩旱地和40亩水田曾是村民的“心病”。今年,永南坝村“两委”将此列为“书记领办事项”,于三社堰塘边建成二级提灌站,并同步改造1000余米老旧管道,让“望天田”变身“高产田”。 【永南坝村党总支书记 杨华林:5月20号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那个建设提灌站,于 5月28号建成投入使用,现在这个大湾的40多亩水稻已经栽插完毕。该工程惠及永南坝村一组二组三组500余户,1700个人,水田170余亩,旱地1100亩,现在老百姓农业灌溉用水得到了完善的解决。】 【村民 卢先辉:现在自从修了过后,这个百姓的灌溉基本上得到满足,这个庄稼,不管那个水田旱田都得到保障,我也比较满意,群众也满意。】 当永南坝村的提灌站为农田注入“生产活水”时,象山镇青龙滩村正以产业升级续写‘微治理’故事。走进青龙滩村粮油加工站,工作人员正在卸下该村新购置的打米机准备安装。这座利用闲置资产设立加工站,购置了烘干机、榨油机等设备,不仅解决了村民和村集体“晒粮难”问题,更打通了“种植—加工—初售”的产业链条。 【青龙滩村党总支书记 朱小雨:结合老百姓的需求,我们建立了粮油加工站,购置了烘干机,打米机、榨油机的那些设备,在便利群众的同时探索粮油从初加工到深加工,建立自有品牌,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从提灌站的“抢时建成”到加工站的“按需而建”,象山镇以“小工程”撬动“大民生”,让“灌溉最后一米”的保障与“产业最初一公里”的探索同频共振,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逐步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