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遂宁日报》04版 退伍不褪色 续写新荣光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国防军队建设、尊崇军人、关爱退役军人的良好氛围,我们特推出遂宁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报道,展示一批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在乡村振兴广阔舞台上再立新功,返乡创业带领乡亲增收致富的典型事迹,敬请关注。 致富带头人秦勇军: 军魂铸就创业路 带动乡亲共同富裕
秦勇军(右)慰问退伍老兵。 “八一建军节快到了,来看看战友们,感谢你们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贡献!”7月30日,退伍军人、四川金汇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秦勇军前往大英县象山镇慰问多位退役老兵,为他们送去节日祝福。 这份战友深情,正是他多年来从军营到商海,始终不忘军人本色、心系家乡发展的缩影。 军魂铸就创业路: 从送货员到全产业链掌舵人 在位于遂宁的四川金汇源农业科技公司生产车间内,秦勇军仔细检查着每一条生产线。“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一丝马虎都要不得。”他对工作人员强调道。 从武警战士到乳业先锋,秦勇军用20余年的坚守与开拓,在遂州大地构建起从有机种植到乳制品研发、生产的全链条产业版图。如今,其创立的四川金汇源公司已通过ISO9001及有机食品认证,年产值达6700万元。 秦勇军的创业之路始于1997年退役后。从骑着三轮车送货的业务员做起,他凭借军人特有的韧劲,逐步打开局面。2001年,他怀揣3万元积蓄进入环保餐巾纸行业。2004年成立成都金贝康贸易公司,成功运作多个品牌在川渝销售。2007年,他创立自主品牌“金贝康”,成功打入全国3000多家孕婴连锁店,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成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事业有成,不忘桑梓。2012年,秦勇军带着经验和品牌回到家乡遂宁,在遂宁经开区创办四川遂宁齐扬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年产值3500万元,解决50多名本地村民就业。 在齐扬食品稳定后,秦勇军再次拓展产业链,于2015年在大英县成立四川金汇源农业科技公司,专注于有机大米加工、乳制品及特医食品研发生产。公司建成7条生产线,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发展1万亩种植基地,惠及2000多户农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该公司也成功荣获“‘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并连续两年入库科技部科技企业。 初心照亮担当路: 从致富带头人到桑梓奉献者 “当兵时保家卫国,现在创业了就要带动家乡发展,这是我的责任。”秦勇军坦言,这份责任感贯穿于他的创业始终。创业过程中,他积极吸纳退役军人加入团队,以实际行动激励战友再创业。 在公益事业上,秦勇军同样不遗余力。近年来,为脱贫攻坚捐款捐物超百万元,为家乡建桥修路捐资150余万元,累计为3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捐赠超95万元支援抗疫。他还长期资助贫困学生,与10名大学生结对帮扶,提供生活费及实习就业机会。 其担当与奉献,也赢得了广泛赞誉。近年来,秦勇军先后荣获“四川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遂宁市优秀退役军人”“最美脱贫之星”“感动遂宁十大人物”“2020年四川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之星”“民盟中央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担任遂宁市人大代表、遂宁市工商联副主席、大英县工商联副主席、大英县个体和私营经济协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从单一产品代理到构建全产业链,从个人奋斗到带动乡亲共同富裕,秦勇军用军人的铁血与担当,在遂州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精彩答卷。展望未来,他说,要把“金贝康”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让更多乡亲共享发展红利。 “兵支书”张强: 桃花河流域的“迷彩领航员”
张强(右)正在查看鲈鱼长势。 每一位“兵支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励志动人的故事,他们以不服输的韧劲兑现军人的铮铮誓言,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7月28日,射洪市退役军人典型、射洪市香山镇苏家堰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强向记者讲述了他复员回到家乡发展水产养殖,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逐梦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奋斗故事。 从硝烟训练场到稻田“战场” 2016年的苏家堰村,还藏在桃花河的薄雾里。刚卸下一身戎装的张强踩着田埂转悠,脚下一亩亩水田泛着泡——村民十年前就摸索的稻田养鱼,在他眼里成了“待开发的阵地”。 “我决定在此创业,带动乡亲增收致富。”张强对返乡创业初心至今记忆犹新。为此,他成立了四川川堰农业有限公司、流转了100余亩水田发展稻田龙虾养殖,进驻苏家堰村发展现代设施渔业。2016年4月初,小龙虾便上市,让他尝到了创业的甜头。 “随后,我将虾田面积扩大到170余亩。然而,2018年,养殖基地的小龙虾开始出现大面积死亡,步履维艰。”张强说,“为了解决问题,我广泛学习养殖技术,养殖基地迅速恢复生机。”2019年,恢复生机的虾田再度迎来丰收,不想小龙虾市场行情遇冷。2020年,张强的养殖事业又遭到疫情冲击。”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撤退’。”面对接二连三的挫折,张强果断将小龙虾养殖变为大闸蟹养殖。当2020年的稻穗压弯枝头时,稻田里的大闸蟹正举着螯钳“横行”。年底算账,稻、虾、蟹共作竟卖出了400万元——迷彩服上的泥渍,成了最耀眼的勋章。 后来,张强又拓展了水产养殖范畴,建起了“工厂”养殖鲈鱼、鳜鱼,历经积累沉淀直至今年春天,再一次开拓新产业——生态恒温培育鲈鱼苗。 因张强的带动,香山镇已建成了以桃花河为轴,苏家堰村为核心,辐射桃花河村、乌盆寨村、李家坝村的射洪市桃花鱼米现代农业园区。2024年,仅鲈鱼、南北白对虾等主导产业就实现产值1900万元。园区内已建成标准化育苗车间200平方米、尾水处理系统3套,现代设施渔业基础初具规模。 从“迷彩绿”到“致富蓝” 流域联动、联村抱团,正重新梳理桃花河流域乡村的发展逻辑。 “去年产了1.25万公斤鲈鱼,平均每公斤卖36元,纯收入10万余元!”走进“水产养殖标兵”村民许成林的家,他蹲在自家10亩塘边,喜笑颜开地撒着颗粒饲料。“今年还会更好,足不出村在川堰农业就买到了鲈鱼苗,成本大幅降低。” 笑容的背后,是“迷彩领航员”拉起的“产业军团”。在张强的提议下,桃花河流域的苏家堰、乌盆寨等村拧成了一股绳。 在邻村乌盆寨村,200亩池塘与1000亩稻田正上演“稻渔+”的好戏。“联村抱团就是凝聚产业发展合力。引进3个业主后,我们村流转了200亩池塘、1000亩稻田搞‘稻渔+’。”乌盆寨村党支部书记许小兵算起“联村账”。 “从100亩简易养殖坑塘到300亩标准养殖池塘,从‘散装’小龙虾到‘苏家堰’系列特色农产品,川堰农业已从年收益不足20万元的小农场成长为固定资产达2600万元的遂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张强说,一切都在蓄势勃发。 去年4月,苏家堰村两委提出将60万元省级示范村奖补资金与110万元自筹资金投入水产养殖,苏家堰村渔业就此挺进广阔“蓝海”。今年4月,村集体投资建设的20亩鱼塘已投用,鱼苗出自川堰农业,首批6万尾鲈鱼将在9月出塘,预计产值达120万元。苏家堰村党支部书记许承军高兴地说:“在张强的促进下,四川肆季龙源农业有限公司经前期考察,正在苏家堰村投资建设年产240万吨的智能化鲈鱼养殖工厂,未来,苏家堰村渔业发展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新农人”冯应三: 军装换“农装”乡村振兴战场显担当
冯应三(左)在青花椒加工厂检查烘干设备电路。 7月29日,在蓬溪县鸣凤镇石板垭村的青花椒基地里,冯应三正手持修枝剪,向村民细致讲解管护技巧:“现在要把多余的幼嫩枝条清除,尤其是脚面和茬口之间的,再过一个月还得进行二次修枝。” 阳光下,他黝黑的脸庞上沾着泥土。这位曾经的机要岗位“螺丝钉”,如今已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新农人”领头人,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续写着别样的担当。 解甲归田 撂荒地变身“金果园” 2017年,在成都经营饭店、茶楼的冯应三,借着蓬溪县“人才双引”工程的东风回到家乡。看着成片闲置的撂荒地,这位退役军人心里不是滋味。“当时就想着,军人在哪儿都是战斗员,家乡的土地不能就这么荒着。”他调研发现,青花椒市场前景广阔,便果断卖掉成都的产业,带着全部积蓄扎进山沟。 “说干就干是军人的本色,搞农业更得有这份劲头。”冯应三自己开旋耕机开荒,带着技术人员反复试验种植方法。2018年,蓬溪县照峰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从最初的1000余亩扩展至2000多亩,昔日的荒坡蜕变成郁郁葱葱的青花椒基地。冯应三深知科学种植的重要性,不仅引进优良品种,还建立起从种植到初加工的标准化流程,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产业扎根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冯应三的产业来了之后,村里的路通了,坡上坡下都修起了产业路,我们出门干活方便多了!”石板垭村党支部书记尹大武说起这些变化,难掩激动。 青花椒产业不仅让荒田焕发生机,更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支点。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冯应三的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10余个村。60多岁的鸣凤镇天门村村民邓阳秀已在基地务工4年,“只要有活他都喊我们来,每月能干20天左右,一年能挣近两万元。”像邓阳秀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不再为生计背井离乡,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如今的基地里,智能化灌溉设备有序运转,无人机植保定期作业,这些“新农活”让传统农民见识到现代农业的力量。冯应三说:“新农人不能光靠力气,得懂技术、会经营。”为此,他定期组织农技培训,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管护,让更多人从传统农民转型为掌握新技能的新农人。 深耕细作 擘画发展新蓝图 今年,冯应三的青花椒基地再次传来好消息,预计收获2.5万公斤干花椒,产值可达200多万元。在基地的一角,新建的加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加工厂预计9月投产,下一步要开发青花椒油、花椒粉,打造自己的品牌,让产品走进超市、走向更远的市场。”谈及未来,冯应三信心满满。 从军人到新农人,身份在变,但冯应三骨子里的担当从未改变。8年的农业深耕,他不仅让土地焕发新生,更用产业为乡亲们撑起一片天。“只要能让家乡越来越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我这身‘农装’就穿得值!”冯应三的话语朴实有力,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他正以军人的坚毅与执着,书写着奋斗新篇章。 来源:遂宁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