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至27日,三星堆论坛在四川德阳举行。这场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盛会,通过主旨论坛、实地考察、跨学科对话等形式,展现出三星堆考古与保护工作的国际视野。从文化名片闻名世界,到外地团队在文物保护中的技术突破,再到国际组织对遗址活化利用的经验共享——三星堆的“朋友圈”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推动古蜀文明研究、保护与传播的全球对话。 汇聚世界目光 让古蜀文明魅力全球远扬 三星堆作为古蜀文明的闪亮名片,近年全球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文创收入超2亿元,黄金面具、青铜神树等文物在希腊、秘鲁、美国等展出引发轰动,成为国际学术对话与公众关注的焦点。论坛期间,多国学者以亲身经历印证三星堆的国际影响力。
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历史学院原院长雷德侯通过视频祝词强调,三星堆在全世界都是独特的地方。他回忆1995年德国展览会上首次见到三星堆文物的震撼,如今更对三号坑至八号坑的考古发现充满好奇,期待与中国学者深入探讨这一“世界考古学宏大拼图中的精彩谜团”。
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稻畑耕一郎也来到论坛现场,对于三星堆青铜面具的文化辐射力,他深有体会:“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与面具不仅改变了学界对面具文化的认知,其影响更延伸至成都金沙遗址及新疆、内蒙古、宁夏、陕西、河南、北京等地的墓葬遗迹,形成跨区域的面具文化谱系。”
巴西驻成都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卡拉·切洛蒂在26日晚参观三星堆博物馆后直言。她表示,通过这次期待与中国在遗址保护技术领域建立合作——尤其关注中国运用全球顶尖技术保护古树的创新实践。 跨地域合作 推动三星堆研究与文保进步 三星堆遗址已出土数万件文物,涵盖青铜器、金器、玉器、象牙等,其中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立人像、金面罩等的研究与文保是全球关注的重点与难点。而国内多地团队的科研突破,为三星堆文物保护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更彰显了跨地域协作的强大合力。 论坛期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系原系主任刘成教授接受采访,他告诉记者,团队针对三星堆及金沙遗址青铜器常见的“酥粉锈”病害,探索出运用GR1320有机硅材料的加固方案。
“2010年,我们通过显微镜对2000年加固的花冠人头像进行分析,证实十年后加固层状态良好;参观三星堆博物馆过程中,我再次拍摄文物顶部进行仔细观察,验证其表面状态依旧稳定。”刘成表示,自己对其团队能为三星堆的文物保护提供有效帮助感到十分自豪。在此次论坛中,刘成还发布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酥粉锈”青铜器,应通过博物馆先进展陈系统,将湿度降至30%以下、含氧量减少一半,形成干燥低氧的密封环境。这一环境参数的精准调控,为高铅青铜器长期保存树立了新标准,也为同类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范式。
象牙保护作为世界性难题,同样凝聚了多地团队的智慧。2022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上海、陕西等9家单位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出土饱水象牙脱水加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饱水象牙数以吨计,部分因叠压铜器变色或被烧灼,出土后环境剧变易失水开裂粉化。科研团队通过研发保湿材料、微生物监测技术、临时固形材料等现场保护技术,以及烷基胺脱水、纳米羟基磷灰石加固、微生物原位加固等关键技术,使饱水象牙重量保持率接近100%,孔隙率降低约50%,抗压强度提升3.3倍。 目前,经脱水加固处理的三星堆、金沙象牙已保持原有形貌结构,可直接在博物馆展示,部分样品已在成都考古中心展出。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象牙保存的世界难题,更体现了跨地域团队协作在文物保护中的核心价值。 分享全球经验 共同为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建言献策 目前,三星堆正加速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规划投资超70亿元打造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集成博物馆、遗址公园、VR考古体验馆等沉浸式场景,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文旅生态。而国际交流的深化不仅能推动技术进步,更能促进文化的公众传播,让遗址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强调,需将专业研究转化为公众易懂的语言与话题。他主张避免学术语言晦涩化,通过“资源贸易、技术传播”等跨文明共性议题,提升国际学术对话与公众认知的双重价值。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国家委员会主席、剑桥大学考古博士莉玛·胡贾则从管理视角提出,需明确遗址保护的核心价值,形成系统的“管理方法论”,并评估保护行为对遗址、环境及考古工作的综合影响。她特别强调,通过博物馆等平台共享全球最佳实践,吸引研究人员与年轻人参与遗址保护进程,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关键路径。 从技术协作到理念共享,从学术对话到公众参与,2025三星堆论坛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勾勒出三星堆“朋友圈”不断扩大的清晰轮廓——这不仅是古蜀文明走向世界的桥梁,更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生动实践。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茹懿 摄影 李冬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戴艾岑 审核 庄伟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