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播:健康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健康大英》,我是主持人梓羽。 在电影或新闻里,我们偶尔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一场车祸、一次坠落,意外导致脊髓损伤,最终让人瘫痪在床。但对脊髓损伤,多数人的认知可能只停留在“瘫痪”这两个字上——实际上,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也远比镜头呈现的更深远。 为了帮大家真正了解脊髓损伤,今天我们邀请到大英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黄瑶,带大家全面认识这种损伤,解开关于它的疑惑。 主持人:黄医生,您好! 医生: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黄医生,您首先给我们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脊髓?它在我们的身体里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医生:脊髓是身体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是连接大脑与全身的“核心主干光缆”,深藏于背部椎管中,被脊柱严密保护。它承担双向功能:既将大脑的运动指令(如抬手、迈腿)传递到四肢躯干,也把身体的感觉信息(如冷热、疼痛)和内脏状态上传给大脑,是大脑与身体对话的唯一桥梁。 主持人:那到底什么是“脊髓损伤”呢? 医生:脊髓损伤就是“信息高速公路”因外伤或疾病发生“通信中断”。一旦损伤,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及自主功能(如大小便控制、体温调节)会出现障碍,具体影响范围和程度,取决于损伤的位置(颈椎、胸椎、腰椎)和严重程度。 主持人:哪些情况会导致脊髓损伤? 黄医生:主要分两大类: • 外伤性损伤(最常见):交通事故(首要元凶)、高处坠落(尤其中老年人)、暴力损伤(如刀刺伤、枪弹伤)、运动损伤(如跳水撞池底、激烈对抗性运动意外)。 • 非外伤性损伤:疾病因素(如脊髓肿瘤、脊髓炎、血管畸形破裂)、退化性病变(如严重颈椎病、椎管狭窄长期压迫)。 主持人:我们知道这个瘫痪范围是有大有小,那这个是如何来进行划分的呢? 医生:主要从两个维度评估: 1. 损伤平面:类似高速公路不同路段封堵。颈髓损伤致四肢瘫痪,胸髓/腰髓损伤致截瘫,骶髓损伤影响盆腔器官和性功能,损伤平面越高,影响范围越广。 2. 损伤程度:完全性损伤指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全丧失;不完全性损伤指仍保留部分功能,康复潜力更大。 主持人:那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个脊髓损伤,具体有哪些典型症状? 医生:可概括为“三个失去”: • 失去感觉:损伤平面以下麻木,无法感知冷热、疼痛或触碰。 • 失去运动:肌肉接收不到指令,导致瘫痪。 • 失去控制:包括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还可能出现血压波动、排汗异常、体温调节障碍等自主神经问题。 主持人:同样是颈部受伤,为何有的手能动有的不能? 医生:这由“损伤平面”决定。颈椎共7节,控制手臂和手指的神经从不同节段发出:颈1-3节损伤需呼吸机辅助,四肢全瘫;颈6-7节损伤者,肩膀、肘部可活动,能驱动轮椅,但手部精细功能可能受限或丧失,因此“手功能”是颈髓损伤患者重建自理能力的“黄金功能”。 主持人:那黄医生我们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就是这个脊髓损伤能治好吗? 医生:目前全球医疗技术下,完全断裂的脊髓尚无法修复再生,损伤通常是永久性的,但并非无治疗价值。现代医学目标明确:一是急性期用药物(如严格条件下使用甲强龙)和手术(解除压迫、稳定脊柱)抢救残存功能;二是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致命并发症;三是通过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帮患者重建功能、实现生活自理并回归社会。此外,干细胞治疗、神经再生等前沿研究正不断突破,为未来带来希望,但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主持人:康复治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医生:康复需多学科团队协作,是漫长系统的过程,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关节活动、肌力、平衡训练及转移技巧)、作业治疗(手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重建、环境改造)、心理康复(应对焦虑抑郁、重建信心)、膀胱肠道管理(学习间歇导尿、定时排便)、痉挛疼痛管理(药物、拉伸等)、辅助技术应用(配置轮椅、矫形器)。 主持人:如何预防脊髓损伤? 医生:预防远胜于治疗:驾车乘车系安全带、骑摩托电动车戴头盔;运动前确认环境安全(如跳水查水深);居家为老人防滑(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高空作业做好防护;有颈肩腰腿痛伴麻木感,及时就医排查脊髓受压风险。 主持人:如果我们现场遇到疑似脊髓损伤者,应该怎么做? 医生:记住黄金原则:宁可过度谨慎,绝不可疏忽大意!首先切勿随意移动,避免二次损伤;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说明情况;用手轻轻固定伤者头部颈部,避免扭转、弯曲或伸展;除非环境极度危险(如火情、爆炸),否则等待专业人员用颈托、脊柱板等安全搬运。 主持人:好的,感谢黄医生的科普。其实守护脊髓健康,就藏在日常的小细节里:出门系好安全带、运动前做好防护、家里为老人装个扶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都是在为我们身体的“关键枢纽”筑牢安全防线。希望今天的内容能让更多人重视脊髓健康——让我们从了解开始,用知识预防伤害,用行动支持康复,用理解消除障碍。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我是你们的朋友梓羽,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