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搜索

南充蓬安:田畴沃野绘新景

大英新闻 发表于 2025-10-24 15:03:02|来自:四川遂宁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0251yprypr6uyncv6vl8.jpeg

锦屏镇中坝社区蔬菜种植基地,村民种植萝卜。周亮摄


150251sdihyto8ot3ipt0v.jpeg

村民收获高粱。周亮摄


深秋时节,蓬安大地微寒初显,田畴沃野却是生机勃勃。田野上,旋耕机隆隆前行,农户们俯身劳作。放眼望去,金色稻茬与褐色泥土交织如画——这正是蓬安“乡村大振兴”攻坚行动中最富生机的秋日图景。

近年来,蓬安县以“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的担当,实施“乡村大振兴”攻坚行动,以“六个全域”为抓手,奋力绘就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三农”新画卷。如今的蓬安乡村,既有“绿树村边合”的诗意,又有“产业兴旺”的活力,一幅丘陵地区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徐徐展开。


从“巴掌田”到“吨粮田”的蜕变


150252ecrgc49bssy4wyg4.jpeg


“你看现在这些田块方方正正,农机进出自如。以前这里却是1680块零散的‘巴掌田’。”10月22日,在罗家镇泥巴寺村的田垄间,村党支部书记陶丽娟对笔者说。

为了将零散田块整合成263块“大格田”,镇村干部和设计专班实地踏勘20余次,召开3次村民大会。陶丽娟说:“小块田每亩收割成本要200元,大块田只要80元。路通了,农机进来了,大家都受益。”

蓬安打破乡镇、村组界限,以灌区、流域为单元进行“一盘棋”规划。对平坝区,统一平田整地、改小并大;对浅丘坡台,则侧重完善路网和灌溉系统。

“我们实行‘建成一村、验收一村’的模式,确保新农田及时投入使用。”河舒镇党委书记青山介绍,这种创新机制让项目建设效率大幅提升。

今年8月,南充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相关专家,对蓬安县睦坝镇武胜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种植的水稻进行了测产验收。经过田间实收测产,最终测得水稻最高亩产780.1公斤,平均亩产758.9公斤。该展示片严格按照南充市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要求建设,为丘区打造“吨粮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为破解“重建轻管”难题,蓬安县出台《蓬安县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办法》,建立健全以“县级主导、乡镇(街道)负总责、村(社区)为主体、受益户具体负责”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和县、乡、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明确“属地统管、业主托管、村民自管”管护模式,成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蓬安样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今的蓬安,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0余万亩。


从“卖原料”到“链式发展”的跨越


150251f9v9zi8c8ne048g9.jpeg


秋日的清晨,在睦坝镇武胜村的农事服务中心,工人们正忙着将稻谷通过传送带送入烘干车间,经过加工、包装,第二天,蓬安大米就出现在成都、重庆的超市货架上。这条由南充常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生产线,涵盖机收、烘干、加工、仓储等环节,日处理稻谷能力可达100吨。

作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蓬安构建了“1+5+N”三级农机服务体系。在县农机调度平台的大屏幕上,490名农机手、3600台(套)设备实时待命。“手机一点,服务上门。”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3%,45家农机合作社年服务面积超过10万亩。

“这袋常丰牌石孔贡米,做出来的饭软糯香甜。”10月21日,在常丰工惠超市,工作人员向顾客热情推介。而在公司的助农直播间里,主播正对着镜头展示本地双低油菜籽油:“这是绿色认证、零添加,煎炸炒拌样样香……”

从“论斤卖”到“按盒销”,从“线下”到“线上”的立体销售,农产品身价倍增,背后是蓬安打通“产加销”全链条的不懈探索。从田间到车间,从枝头到舌尖,全产业链不仅让蓬安农业“强”起来,更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近年来,蓬安坚持“规模化建基地、区域化搞加工、协同化拓市场”,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建成粮食安全产业带35万亩、生猪万头养殖场7家、果蔬基地48万亩,创成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睦坝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配套建设初加工设施251处,让“蓬安产”变“蓬安造”。


从“空壳村”到“幸福家园”的升华


150252o1fwfdyg6b1c6c9c.jpeg


“现在路修宽了,环境变美了,不少出去的人都回来了。”巨龙镇羊角嘴村村民王大妈站在村文化活动室外,看着眼前整洁的村道感慨地说。

这个曾经的空壳村,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0万元,其党组织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如今,羊角嘴村发展模式正在蓬安全域推广。

羊角嘴村的蜕变,核心在于“党建引领、机制创新”。村党支部将村民的零散土地整合起来,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探索出“支部领办、统一经营、机械耕作”的模式,让“闲田种得了、庄稼管得好、粮食卖得掉、村民能致富”。村民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费,还能享受村集体分红,务工还有工资,收入翻了好几番。

目前,全县学习推广羊角嘴村发展模式的村达到101个,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50万元。

在河舒镇小板桥村,村民李大爷正在自家庭院里修剪花草:“以前村里环境差,现在家家户户通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村里还建了污水处理站,环境越来越好了。”

蓬安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诗画田园”。实施“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一体推进“路、水、电、气、讯”强基工程,持续强化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把最美图案写在蓬安大地上。

近年来,蓬安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农田建设与功能补短、基层治理与环境整治,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1个,全省乡村治理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社区)6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个,河舒镇小板桥村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典型案例村。


相关链接:六个全域

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全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全域推进农业机械化

全域推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

全域推广羊角嘴村发展模式

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数说成绩

建成绿色粮油、绿色果蔬、绿色种养循环产业基地36万亩,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9个、绿色有机农产品16个

农机保有量达11.3万台套,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78.26%

引进培育佳美食品、花好月圆等18家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01个村学习推广羊角嘴村发展模式,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50万元


蓬安县村播(联盟)妇联成立 探索“直播+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近日,蓬安县村播(联盟)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县村播(联盟)妇女联合会正式成立,这既是县妇联延伸服务触角、赋能“三新”领域女性的重要举措,更是全县村播姐妹凝聚力量、共促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会上,新当选的县村播(联盟)妇联主席刘丽华表示,将带领全县村播姐妹把握数字机遇,提升专业素养,共同探索“直播+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让蓬安优质农产品和特色文化通过云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蓬安县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县村播(联盟)妇联的成立,标志着全县女主播有了自己的组织依靠。新成立的县村播(联盟)妇联将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助力女主播在电商创业道路上稳步前行。

据悉,下一步,蓬安县妇联将切实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女主播用镜头展现乡村之美,用直播推广乡村好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夯实农业技术人才队伍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开班

近日,蓬安县2025年度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全县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及相关单位的80名专业技术人员齐聚一堂,开启为期5天的“充电”之旅。

据了解,本次培训采用“理论学习+市外观摩”相结合的模式,内容紧扣农业发展实际需求。理论课程聚焦畜禽粪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绿色农业发展关键领域,市外观摩则将组织学员前往中江、崇州等地的现代农业示范点,学习规模化种植、智慧农机应用等先进经验。

“培训内容既有政策解读又有农机实操指导,全是基层用得上的知识,能帮农户实打实解决生产难题。”鲜店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吴涛表示,将把培训所学转化为服务效能,持续下沉到田间地头,精准收集农户需求,不断优化服务举措,助农户用好新技术、新农机,实现增产增收。

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是该县夯实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将进一步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为蓬安培育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订单种植 龙云寺村高粱红

本报讯(周亮)近日,笔者走进蓬安县巨龙镇龙云寺村,只见连片的高粱如同铺展在大地上的红色织锦。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村民们忙着搬运、晾晒。这片火红的高粱,不仅是这个秋天最美的风景,更是龙云寺村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龙云寺村地处丘陵,过去以传统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渠道有限。如何破解发展瓶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成为村“两委”班子亟须解决的课题。

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结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以及市场需求,该村将目光投向高粱产业。

“高粱耐旱、耐瘠薄,管理相对粗放,适合丘陵地区种植。更重要的是,我们与多家大型酒企建立了订单合作,市场销路稳定,价格有保障。”龙云寺村党支部书记祝正说。

方向既定,关键在落实。该村率先流转百余亩土地作为示范田,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迈出了规模化种植的第一步。为打消村民顾虑,村里组织党员和种植能手到先进地区学习,邀请农业专家驻村指导,推广科学种植技术。

在发展高粱产业过程中,龙云寺村探索出“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负责统筹规划、技术服务和市场对接;农户则以土地入股、劳务投入等方式参与其中。

“我把家里的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固定的租金。农闲时在基地干活,一天还能挣100多元。年底合作社有盈利,入股村民还能分红。”村民王大爷给笔者算起了增收账。

发展高粱产业,让龙云寺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今年,该村种植高粱600余亩,按照市场价格,可为村集体带来30余万元的纯收入。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庞圆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 主题

    3007
  • 回复

    3006
  • 积分

    9480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