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是指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1.肢体欺凌
以暴力手段对被侵害者的人身和财产进行侵害,通过肢体动作去恐吓、伤害他人。例如:对其他小朋友暴力推搡、拳打脚踢、抢夺或勒索财物等。
2.语言欺凌
通过语言对精神达到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通过骚扰、辱骂性语言对他人进行伤害。例如:给其他小朋友起外号、嘲讽、骂人。
3.社交欺凌
故意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从人际关系方面对其进行孤立排挤。例如:带头孤立他人,不让小朋友和他玩;散播谣言、挑拨离间、搬弄是非。
1.不要溺爱孩子。
家长的过度溺爱容易使孩子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耐挫能力差,滋生任性、骄横等不良心理,容易成为欺凌者。
2.多一些沟通,了解孩子情况。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亲密的人。每天要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换位思考能力,塑造孩子乐观向上、开朗活泼的性格。
3.多一些耐心,坚持正面引导。
当孩子犯错时,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棍棒教育除了伤害身体,更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容易产生恐惧感、遗弃感甚至是逆反心理。经常挨打的孩子,要么具有胆小懦弱的性格,容易成为被欺凌者;要么具有乖张暴戾的性格,容易成为欺凌者。
4.多一些交往,培养良好习惯。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户外活动、多与他人交往、沟通,培养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要防范其沉迷网络,避免其接触含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等。
5.多一些引导,注重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谈举止、性格特点都会对孩子产生长远的影响。不在孩子面前争吵、抱怨、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从小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多一些联系,加强家园共育。
经常和老师沟通,及时反馈孩子情况,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注意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与安全性,观看内容拒绝含有暴力语言、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