⑹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
中医药资源持续增加,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床位数由2010年的47.1万张增加到2012年的61.3万张,75.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6.5%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51.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57.5%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学术和创新能力得到肯定,中医药人才数量质量提高。将中医药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地区普遍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将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及必须的中成药、中药饮片纳入报销范围。启动中药资源普查试点,筹备道地药材认证管理工作。 |
|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
⑴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
基本建立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各类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住房工程在内的7大类、11个品种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 |
⑵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
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93个城市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试点。 |
|
⑶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
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及配套政策,指导有关城市制定公布房价控制目标,从严制定、执行并调整完善住房限购措施。指导各地区因地制宜提高商品房预售门槛,开展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建设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成40个城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网。完善公积金制度,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建立住房公积金督察员制度。开展房屋中介市场专项治理。 |
|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
⑴加强计划生育服务 |
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标准实现“提标扩面”,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少生快富”工程基本实现“提标扩面”。 |
⑵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
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对7个领域47项指标进行统计监测,各省(区、市)实施本地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联合国妇女署与全国妇联共同开展的“推动中国妇女参政项目”。 |
|
⑶保障儿童优先发展 |
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对5个领域34项指标进行统计监测。出台关于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孤儿保障工作、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实施国家反拐行动计划。开展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干预试点、16岁以下流动儿童纳入登记的试点,对出生缺陷、儿童伤害进行预防干预。 |
|
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
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示范活动和试点工作,部分地区形成机构运作、集中居住、虚拟养老、应急服务、志愿服务等五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模式,部分省(区、市)出台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和管理规范。启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敬老爱老助老工程”等活动。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养老机构基本规范》等国家标准。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提高到22.2张。 |
|
⑸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
实施《“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规划》,中央宣传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修订《无障碍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和网站无障碍技术标准。 |
|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
⑴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
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加强领导力量,充实成员单位,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 |
⑵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
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保障、突发事件处置、社会诚信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
⑴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
稳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街道与社区在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中的职责进一步理顺。社区服务组织更加健全,探索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体制,吸引社会组织进入社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容,社区党员和居民参与志愿活动比例显著提高。各地积极探索社区体制机制新模式。 |
⑵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 |
社区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大部分地区初步建立以社区服务中心(站)为依托、以专项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得到优化。 |
|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
⑴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
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推进直接登记管理与双重管理相结合,广东、北京等19个地区开展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各类社会组织数量达到50.6万个。 |
⑵加强社会组织监管 |
颁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初步建成全国性社会组织管理综合办公平台。推进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信息化项目,促进社会组织监管信息平台和资源库覆盖全国。 |
|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 |
⑴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
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基本做到凡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涉及面广、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或信访突出问题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决策事项,事前都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绝大多数群众不支持、不赞成的,暂缓出台或停止执行。广泛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机关干部大下访和部门联合接访活动。印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3.1万名优秀干部被选派到信访部门锻炼,县级以上信访局长接受大规模轮训。 |
⑵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
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在医疗、交通、劳动等矛盾多发领域建立专业性调解组织,预防化解一大批矛盾纠纷。 |
|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
⑴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
实施《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监管体制进一步理顺。制定乳品安全、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使用等30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覆盖6000余项食品安全指标,对现行近5000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加强许可准入管理,加强食品全程监管、药品质量全过程管理,强化基本药物监管,推进电子信息化监管建设。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建设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
⑵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
出台《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大检查行动,道路交通事故总量稳步下降。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海洋石油安全生产、陆上石油天然气防井喷失控和防硫化氢中毒等专项督查,推进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9.4%,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3%。 |
|
⑶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
实施《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成功应对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举办2011海啸演习活动。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 |
|
⑷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新形势下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新途径新办法,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平安创建活动,开展扫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禁毒禁赌、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等专项行动,维护良好治安秩序。 |
|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
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举办“中国梦”网上系列谈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推介先进事迹,加强榜样示范。 |
⑵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活动,组织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大力推进志愿者服务活动。 |
|
⑶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
建设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服务平台,制定《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的网上办事大厅,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