⑸重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
安排中央投资9亿元,继续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达到363个、面积94.15万平方公里,全国自然保护区累计达到2669个、面积149.8万平方公里。安排中央投资16亿元,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577个,湿地公园达到468个。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 |
|
⑹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 |
安排中央投资60亿元,继续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完成休牧和划区轮牧草原围栏1.9亿亩,改良草原5950万亩,人工种草1.78亿亩。 |
|
⑺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3万平方公里。综合运用水权管理、水量分配、高效节水、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清淤疏浚等措施,继续推进敦煌、石羊河、太湖等生态脆弱河湖的综合治理修复。 |
|
⑻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
安排中央投资55亿元,逐步扩大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规模,实施营造林1468万亩、草地治理66万亩及小型水利工程,石漠化扩展速度得到遏制,植被覆盖度提高,土壤侵蚀量减少。 |
|
⑼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 |
安排中央投资2亿元,开展营造林示范建设;统筹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推进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 |
|
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
安排中央投资9.5亿元,其他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向西藏倾斜,西藏生态状况初步改善,林草植被增加,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
|
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
安排中央投资12亿元,实施封山育林656万亩、沙漠化土地治理19万亩、湿地保护242万亩、黑土滩治理770万亩及保护管理监测能力建设,自然保护区林草植被增加,水体湿地面积扩大,水源涵养能力提高。 |
|
⑿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 |
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向祁连山区倾斜,林草植被增加,湿地得到保护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治理。 |
|
⒀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
继续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
|
⒁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 |
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向川西藏区倾斜,开展林草植被建设、湿地保护和沙化土地治理。 |
|
11、水利和防灾减灾重点工程 |
⑴城乡水源及供水工程 |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经正式通水,中线一期工程计划2013年底基本完工、2014年通水。重点水资源调配工程进展顺利,山西引黄入晋北干线、吉林引嫩入白通水试运行,陕西引红济石计划2014年建成通水,辽宁大伙房输水、浙江舟山大陆引水进展顺利,贵州黔中引水枢纽工程一期计划2015年建成,甘肃引洮供水一期、青海引大济湟加快实施,吉林中部供水、辽西北供水开工建设,引汉济渭、南渡江引水、滇中引水等正在推进前期工作。大型水库建设加快,辽宁青山水库实现截流,重庆玉滩水库建成蓄水,吉林哈达山、西藏旁多、辽宁锦凌、海南红岭、陕西王圪堵、新疆肯斯瓦特等在建水库进展顺利,四川小井沟、云南小中甸、重庆金佛山、福建枋洋等工程开工,四川红鱼洞、重庆观景口等水库逐步推进前期工作,云南车马碧和德厚、辽宁猴山、青海蓄集峡、新疆萨尔托海和大石峡等拟建重点水源工程正在推进前期工作,西南地区87座中型水库正在建设,全国新增供水能力148亿立方米。 |
⑵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
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及重点河段崩岸治理深入开展,洞庭湖、鄱阳湖近期治理项目加快实施;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宁蒙河段治理稳步推进;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进一步治淮开始实施;海河流域永定新河治理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珠江的广西西江干流治理有序推进;松花江、辽河干流及重点城市防洪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全线通水,新沟河、太嘉河工程开工建设,新孟河延伸拓浚、环湖大堤后续工程、吴淞江行洪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进展顺利,广东乐昌峡水利枢纽投入运行,内蒙古海勃湾、四川亭子口、江西峡江等水利枢纽建设进展顺利,河北双峰寺、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河南河口村、江西浯溪口等水库工程开工建设,广西大藤峡、河南出山店、山东庄里、安徽下浒山、黑河黄藏寺、湖南金塘冲等水库逐步推进前期工作。对244条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集中治理,已治理河段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
|
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
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对45万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实施避让搬迁,对4526处重要隐患点开展工程治理。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指导地方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1765个,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地区地面沉降专业监测网建设逐步加强。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完成汶川、玉树地震灾区和西南山区、西北黄土区等383个县的详细调查,以及9213个重大隐患点的工程勘察,开展三峡库区175米蓄水巡库调查、5年高水位蓄水评估总结工作。全国31个省(区、市)、303个市、1578个县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
|
12、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
⑴重大科技专项 |
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神舟十号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嫦娥二号卫星顺利开展拓展任务试验,我国成为世界第4个实现小行星探测的国家,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空,提前完成亚太地区组网并正式开始区域导航和定位服务,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产业链初步形成。培育出102个兼具早熟、优质、抗病等抗虫转基因棉花新品种,累计推广2.1亿亩,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5%,高植酸酶转基因玉米达到中国饲料工业标准要求,抗虫转基因水稻抗虫效果达到95%以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全面展开,高分一号成功发射,卫星成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档数控机床、核电技术、TD-LTE、纳米集成电路、新药创制、水污染监测等专项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
⑵重点科技计划 |
安排中央财政专项125.5亿元,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在农业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健康科学、材料科学、制造与工程科学,以及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发育与生殖研究等领域,新设288个项目。安排中央财政专项157亿元(民口),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在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地球观测与导航等技术领域,新设1748个项目课题。安排中央财政专项179亿元,实施科技支撑计划,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材料、制造业、交通运输、信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领域,新设614个项目。 |
|
⑶科学研究设施 |
完成陆态网络、子午工程等设施验收,推进散裂中子源、自由电子激光、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设施建设。启动转化医学、精密重力测量等16项设施建设。 |
|
⑷知识创新工程 |
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实施创新2020,设立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加大创新队伍稳定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支撑条件与运营维护投入,支持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支持重大科研装备自主研发。 |
|
⑸技术创新工程 |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4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累计达392家,其中院校重点实验室259家、企业重点实验室99家、军民共建重点实验室14家、港澳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18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达到104个,国家实验室(试点)达到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27家,国家工程中心达到132家,国家工程实验室达到130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达到329家,绩效考核并奖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3家。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87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250家,安排中央投资3亿元,择优支持69个中心。 |
|
13、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
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
安排中央财政专项656.8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支持教学装备配备和校舍改造。一期安排中央投资140亿元,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改造7500多所初中校舍的食堂、宿舍等学生生活设施。安排中央财政专项300亿元,支持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固改造中小学校14万所,校舍面积3.5亿平方米。安排中央财政专项303亿元,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抗震加固和应急救灾。 |
⑵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
安排中央财政专项118.5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安排中央财政专项23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培训教师381万人。安排中央投资101亿元,在中西部边远艰苦地区建成18万套教师宿舍,向特岗教师、支教教师、交流教师、寄校管理教师提供。安排中央财政专项9亿元,对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14个省份给予奖补。 |
|
⑶农村学前教育推进 |
安排中央投资83亿元,重点支持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适当支持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建设幼儿园,建成4200所。安排中央财政专项412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依托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安排中央财政专项11亿元,对28.8万所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2435万人、占比达到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