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要在2020年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二十大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我国科技创新与发展必须从人口红利和开放红利构成的后发优势所驱动的高速度低质量不平衡的发展模式,转向由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高质量、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大英县须加快科技创新战略的转型,从模仿跟随到引领,力争实现科技创新动力模型和经济社会发展驱动模式的实质性与根本性转型升级。
3.大英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
大英地处成渝“黄金节点”,区位优势明显、创新基础良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发展,是大英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深化“四美”共建、建设“大美大英”意义重大。全县上下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市委赋予大英的使命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力“大美大英”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英开好局、起好步。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等为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推动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夺取“大美大英”建设新胜利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原则。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鼓励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建设,有效汇聚各类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全面增强协同创新能力,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政府组织、协调和导向作用,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政产学研紧密合作。
——坚持开放融合原则。坚持对外开放与科技创新相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需求链有机融合,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更为高效的创新网络,强化高新技术引进、开发及成果转化工作,提升全县创新能力和层次。
——坚持人才优先原则。实施“招才引智”战略,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作为第一要务,发挥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以服务产业为重点,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拓宽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引进渠道,优先人才资源开发、结构调整、待遇保障、制度创新、培育集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引进符合我县产业导向、创新成果显著、预期收益明显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
——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强化科技发展的全局意识,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注重科技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选择科技发展优势领域,明确发展重点,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争率先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绿色集约原则。坚持“制造不忘创造、生产不忘生态、项目不忘集约”,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集聚优势资源,发展专业化、循环化县域,引导企业重组整合,构建分工协作、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先进制造体系,提高产品集中度和生产集约化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要素高效利用,形成特色突出、链条完整、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的现代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全面实现“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大英在成渝地区创新版图中的位势分量,基本建成成渝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创新资源要素不断聚集,创新创业生态加速优化,创新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创新投入稳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创新效能显著提升,在产业升级、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对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赋能作用持续凸显,创新能力全面增强。
一是科技创新主体更加壮大。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全县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1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
二是科技创新投入大幅提升。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和投融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开展创新活动。“十四五”期间,全县研发经费年均增速超过11%,投入强度达到0.75%。
三是科技创新人才高效集聚。积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川中明珠大英专项计划”“高校·企业创新人才队伍支持计划”等,培养产业工匠、教育名师等8类本土人才。到2025年,技能人才突破7000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投入达到27人/年,有效发明专利件数达到9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67件。
四是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积极抢抓国省市创新资源,布局搭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联建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科技创新基地层次和水平。到2025年,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家。
五是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力争在优势产业领域实现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到2025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到1.8亿元,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0项,转化科技成果20项。
表1“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