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6 全民安全应急素养提升工程
|
1.消防科普教育基地。规划建设消防科普教育基地,配备影音播放系统设备、灭火体验设施、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认知和体验设施、消防设施运行原理展示设施,有效扩大消防知识的覆盖面。
2.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利用已建成的城市绿地、公园、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现有地下规模化人防工程等,规划新建标准应急避难(险)场所2个。推动辖区内应急避难场所升级改造,完善应急指挥、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棚宿区、应急厕所、避难疏散区、应急供电供水消防和应急垃圾与污水处理等主要应急避险功能及配套设施。
|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应急管理规划实施是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协调性高的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县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研究制定实施工作方案,细化职责划分,加强重点工程项目与政府规划纲要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编制各辖区、各部门规划实施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会商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加强行业部门规划与应急管理规划实施的衔接,为应急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充分发挥县应急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上下联动、明确事权、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建立督导、考核和监督问责机制,抓好各项任务落实,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效果。
(二)强化经费保障
优化资金投入机制,健全资源统筹,拓宽资金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体系,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投入,使全社会共同参与。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资金动态增长机制,足额安排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需基本建设、装备配置、信息化建设等经费。建立重点工作“项目化”推进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三)强化人才培养
立足应急管理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应急管理、应急救援、安全监管、技术支撑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引进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激发队伍活力,扩充队伍数量,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形成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多梯次人才队伍,有效提升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督导、考核以及履职尽责、监督问责机制,坚持将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落实,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内容,结合年度工作安排与考核,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与任务,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加强应急管理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物资使用等审计监督,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统一部署开展规划评估工作,确保各项规划任务落地,按时保质完成规划目标。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氛围,确保规划相关任务高质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