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街道)、村(社区)运用手机、微信群、卫星电话、广播村村响系统、手持对讲机、护林员巡护定位系统APP等信息化手段,搭建指挥网络,完善指挥机制,开展训练演练,构建指挥通联平台,实现灾情反馈、指令下达、信息传递顺畅高效、务实管用,实现应急调度指挥信息化。将应急指挥专网、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平安雪亮工程网等基础网络延伸建设至中心消防救援站,将应急通信、监测预警、资源管理、隐患管理、风险管理、远程会商、远程调度、视频会议等信息化内容延伸建设至中心消防救援站,构建县、镇(街道)、中心消防救援站三级纵向联通的应急管理、应急指挥信息化体系。
2.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和应急专业人才培养,将应急管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必修内容,开设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培训课程。大力发展应急管理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培养应急技能人才,依托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组织开展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应急宣传、安全生产执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实施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鼓励企业提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学历层次。加强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标准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专家专业支撑作用。
3.应急产业发展。以科技支撑为力量,着力加快应急产业发展,促进应急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质量应急产业发展,建立高危行业、重点领域的防灾减灾装备和应急救援器材配备标准,促进安全监控、安全避险、灾害防控、应急救援等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发展,增强应急突发事件的产业支撑能力。
(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
1.健全基层应急治理体系。持续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创新、制度建设、支撑保障、预案管理等重点工作,不断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调整整合重组镇(街道)消防救援站,建强补齐区域性中心镇(街道)消防救援站,优化布局,提升效能。组建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基本建成以区域性中心镇(街道)消防救援站为主力,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加强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山洪灾害危险区责任人、护林员等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持续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全省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开展地震灾害防范应对达标工作。推进镇(街道)应急管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2.强化应急文化宣传。深入推进应急和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完善应急安全科普宣传教育保障机制,引导公众强化风险防范、安全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安全文化素养。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八五”普法工作,推动相关部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制开展法治宣传工作。完善学校安全教育体系,推动有关部门进入学校,指导学校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分类整理有关应急知识,编辑应急知识音像制品,组织编印《应急知识手册》,以“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周等活动为契机,开展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有序推进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安全社区等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应急和安全常识、防灾减灾知识。建设和完善县级应急广播平台,推动广播村村响系统应急功能升级,建成县镇村三级贯通的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完善政府向公众发布应急和预警信息渠道,提高突发事件应对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做好应急舆论引导,建立有效互动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3.打造社会协同防范体系。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动员、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力量的“五社”联动机制,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完善社会化应急服务机制,加快建设主体多元、覆盖全面、机制灵活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名单管理,完善风险隐患举报和奖励机制,建立安全生产“吹哨人”制度,提升群众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重点工程
(一)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大英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实施地质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和防治工程、森林防灭火提升工程、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工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升工程。
专栏1 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提升工程
|
1.开展大英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城市内涝、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主要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开展重要承灾体、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资源(能力)和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建成分类型、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与防灾减灾能力数据库,更新完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2.森林防灭火提升工程。着眼做好前端预防和事中扑救,积极推进瞭望塔、防火通道和消防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森林智能监控系统和火场侦察无人机系统,不断提升火灾防救效能。
3.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工程。(1)对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建设;(2)继续做好主要江河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作;(3)继续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对重点山洪沟进行防洪治理。进一步加强涝区治理、石河堰改造等;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完善水文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提高自动化监测水平。
|
(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的工作要求,以建设应急救援能力现代化为核心,推进风险防范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强化救援能力建设,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体系,打造特色救援队伍,规划建设中心消防救援站,建设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提升应急抢险救援和保障能力,提高灾害事故应急快速响应能力。
专栏2 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
1.中心消防救援站建设。按照《四川省乡镇专职消防救援站建设指导手册(试行)》标准,建设中心消防救援站,组建专职综合(消防)应急救援队伍。2021年新建象山镇中心消防救援站1座,同步完成河边镇、隆盛镇、回马镇中心消防救援站提档升级建设,2023年新建卓筒井镇中心消防救援站1座。
2.遂宁化工应急救援队(大英)建设。依托大英经开区政府专职消防站,对现有营房改造、修缮和提升,配齐配强专职作战队员,落实资金保障,购置车辆、仪器等专业装备。
3.组建镇(街道)应急队。各镇(街道)统筹机关干部、民兵及公安派出所、医务、电力通信保障、公益性岗位、企业等工作人员组建镇(街道)应急队,由镇(街道)党政领导兼任队长。
4.建立村(社区)应急分队。各村(社区)统筹村(社区)组干部、民兵、村(居)民等人员组建适应工作需要的应急分队,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队长。
5.培育民间专业救援队伍。大力培育大英众恒民间专业应急救援队建设,综合提升水上救援、水下救援、山地救援、危化救援等专业应急救援应对实力,填补专业救援应急实战力量空白,全面提升大英县专业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
(三)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健全执法保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进一步夯实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
专栏3 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
1.执法保障。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试行)》等要求,强化设备装备和执法车辆配备,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能力。
2.物资储备库(点)。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推进全县现有救灾物资库(点)升级改造,配备完善现代作业设备,升级改造全县救灾物资储备库信息平台,实现县、镇(街道)两级救灾物资库可视化管理。在灾害事故风险较大或边远山区的镇(街道),依托中心消防救援站、便民服务中心(点)等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点。改造建设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站10个,加大救灾物资储备,适度增加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数量。
|
(四)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结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三年计划,建设应急指挥场所、应急指挥通信网络以及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专栏4 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
1.应急指挥中心及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建成设备先进、保障有力、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中心,完成互联网、电子政务外(内)网、应急指挥信息网等基础网络全面贯通,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和业务管理、监测预警、融合通信、辅助决策、指挥调度、数据管理等应用系统。依托现有的“平安大英”雪亮工程和相关数字传输关键技术资源及应用,建设打通县—镇(街道)—中心消防救援站指挥调度、可视会议、远程监控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2.通信保障队伍建设。建设1支覆盖全域的县级自然灾害灾情信息员队伍,为县政府分管领导、各镇、街道主要领导配备天通卫星电话,同时加强卫星电话使用管理,实现面对重大灾害县级领导对救援一线的“通讯不断连、指挥不脱节”。
|
(五)全民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全面提高群众安全意识、着力提升全民安全素养,增强重点领域从业人员的安全理念,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深化推进应急(安全)体验设施建设,完善场馆教育功能,开展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居家安全、防震减灾、公共安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等科普教育。全面推进企业百万员工安全大培训,广泛推进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知晓率、参与度、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