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英新闻 首页 文件 政策文件 查看内容
真正让“遂宁效率”成为“遂宁品牌”

大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英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2023-8-31 17:52| 发布者: 大英县人民政府| 查看: 452| 评论: 0|来自: 大英县政府办公室

摘要: {"原始ID":"37060a5e5083410a84d71dc6a10e0698","发布时间":"2023年08月31日","发布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编号":"大府办函〔2023〕96号","附件":[]}

    “水旱灾害领域着力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加强分析研判,统筹调度各类资源力量,优化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强化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根据各区域洪涝灾害特点,逐年配备专业实用的救援设备、装备、物资,提高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在重点部位规划建设具备防汛抗洪、应急避险功能的设施,进一步提高防灾避险能力。

    “地震与地质灾害领域及时编印本辖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梳理形成年度重点工作清单,明确任务分工,健全责任考核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点到人;要扎实开展隐患风险排查,加强综合监测预警,严格执行避让管控措施,切实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地震预警能力建设,推进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应用。

    “气象灾害领域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实现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健全完善气象灾害信息全媒体预警机制。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着力提升灾害天气敏感行业预警管理水平,增强行业预警发布及响应实效。

    “森林火灾领域健全完善明确属地党委政府森林火灾扑救主体责任,推动森林防灭火党政领导责任全落实、林区网格化防火责任全覆盖。深入开展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构建森林防灭火标本兼治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综合防控水平和森林火灾扑救能力。加强祭祀、踏青、农事等火源管控,严格火灾事故调查,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加强对火灾事故易发、多发、频发区域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防火通道、消防水池等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方半专业扑火队伍和护林员队伍建设,配备侦查监测、火灾扑救和个人防护等装备,提高消防装备机械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提升救援处置能力

1.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进一步建强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武警部队为突击、社会救援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整合现有资源,组建防汛抗洪抢险、地震、水域救援、生产安全事故救援、森林防灭火等专业救援队伍,进一步优化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明确职能定位,提升专业应急救援水平。进一步优化城乡消防站、消防车道、消防水源布局,在消防力量空白、薄弱的驻地镇、街道、中心镇和重点镇新补建升级专职消防站,布密微型消防站,更新、补充各类专业救援装备,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全覆盖。  

2.建立专职消防救援队伍结合中心消防救援站规划建设,在已有隆盛镇、河边镇、回马镇专职消防队伍基础上,组建象山镇政府、卓筒井镇政府专职综合(消防)应急救援队伍,作为基层应急抢险救援主要常备力量,切实承担起各类灾害事故初期应对处置、防灾宣传、安全巡查等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属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与消防救援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应急救援合力。  

3.建设提升专业救援队伍依托县级相关职能部门,组建涵盖医疗、交通、防汛、通信、供水、电力、燃气等领域专业救援队伍优化专业抢险救援装备配备配置,强化专业救援技能训练演练,全面提升专业抢险救援能力,全面提升重大灾害事故应对处置能力。  

4.建强镇(街道)应急队伍各镇(街道)统筹机关干部、民兵及公安派出所、医务、电力通信保障、公益性岗位、企业等工作人员组建镇(街道)应急队,由镇(街道)党政领导兼任队长。灾害多发易发区域以及区划面积大、人口数量多、产业较集中、救援任务重的镇(街道),应合理确定队伍规模。持续提升镇(街道)应急队主要协助和参与隐患排查、预警传递、先期处置、人员转移、群众安置、灾情上报等工作的能力,加强与专业救援力量的联防联训联动。  

5.建强村(社区)应急分队各村(社区)统筹村(社区)组干部、民兵、村(居)民等人员组建适应工作需要的应急分队,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队长。持续提升本村(社区)日常巡查监测、预警信息传递、灾害信息报告、先期自救互救、人员避险转移、受灾群众安置等的工作能力。依托应急分队,建立村(社区)微型消防救援站,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开展初起火灾扑救等火灾防控工作。  

6.培训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积极引导发展社会救援力量,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在预防准备、后勤保障、抢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救援补偿和应急调用机制。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建立社会力量与政府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资源共享机制。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建立社会应急力量激励机制,制定落实相关鼓励支持社会救援力量良性发展措施。  

加强应急救援综合保障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指引,构建覆盖全县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开展大英县基层应急预案体系试点建设,在进一步完善县一乡一村一点级应急预案架构的基础上,树立巨灾思维,考虑极端情况,聚焦重要目标、重要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提高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编制修订质量。强化不同层级应急预案间的有效衔接,规范应急预案审批、备案等全流程管理。加强预案编制修订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编制预案配套工作手册、流程图、行动方案等支撑文件,提高预案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统筹规范全各级各类应急演练活动,加强企业应急演练指导,避免搞形式、走过场,全面提高演练质量,不断完善预案、磨合机制、锤炼队伍,全面提升应急实战能力。强化预案演练管理与演练制度,加大应急实训演练力度,有针对性地分地区、分行业开展常态化灾害事故应急演练。加强政企预案衔接与联动,开展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情景构建,实施重点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实战化演练活动,构建区域内企业间的应急联动救援机制,开展应急联动救援演练,提升自救互救技能。  

2.强化物资储备准备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和联动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提高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合理调整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规模和品种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完善以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市场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有机结合的应急物资、救灾物资保障新模式。推进应急物资协议储备、产能布局和紧急采购等工作。完善应急物资调配模式,提升运送能力,优化发放方式。完善综合性消防救援、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地震救援等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提升多灾易灾和偏远地区救灾物资储备点保障能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加强灾后救助保障,做好政策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帮助,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3.强化应急通信保障。加强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重要城市和乡村区域公众通信网络容灾抗毁能力和应急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应急通信网络设备覆盖率,在镇街道配备卫星通信电话。强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和通信主管部门沟通联络、信息通报及应急资源共享等协作保障机制,实现各级、各部门、区域之间和政企之间应急物资保障信息互联互通。根据战时应急、平时服务、平战结合的原则,构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  

4.加强灾后救助恢复。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及时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民房恢复重建政策宣传力度,加强与在外务工重建户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因灾倒损民房重建进度。针对受灾地区,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合理选择重建地址,统筹考虑异地重建后群众就业和生活问题。加强灾害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直达灾区和项目机制,强化恢复重建政策实施监督评估,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及时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坚决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落实对因灾导致严重生活困难的群众的帮扶措施,防范因灾返贫。  

)提升人才科技支撑能力    

1.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汇聚、关联、融合各部门、各类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立足实战需要,以智慧应急为牵引,依托现有应急指挥平台和信息化基础,开发建立一体化作战的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县应急指挥中心及配套设施,强化统筹协调,切实消除信息孤岛。强化需求导向,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构建数据全域覆盖、分级汇聚、纵向联通、统一管控的数据体系。强化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实现全灾害事故风险隐患监测预警、评估分级等应急管理基础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以及灾害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过程看得见、听得清、喊得应,图上查看、图上管理、图上调度目标。积极对接省直市直部门要求,完善应急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划、规则,对标级系统技术接口标准,实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  

qrcode
手机扫码,畅快体验!

相关分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